• 重要通知丨 关于《园林》办公电话暂停使用的通告
  • 重要通知丨2026年《园林》学刊专题征稿
  • 《园林》学刊(2025.07)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城市绿地高碳汇与减排协同路径
  • 《园林》学刊(2025.06)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生态智慧与智慧景观
  • 《园林》学刊(2025.05)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绿色基础设施与廊道
  • 《园林》学刊·名单公布丨《园林》学刊第二届青年编委会委员名单
  • 《园林》学刊·名单公布丨2022-2023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 《园林》学刊·结果公布丨《园林》学刊2022-202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
2025年 第42卷第10期
主管单位: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国际刊号:1000-0283 国内刊号:31-1118/S
创刊:1984年 类别: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
出版周期:月刊 发行:全国发行
出版单位:《园林》编辑部 邮发:4-396
  • 当期目录Catalogue
  • 往期精选Review
  • 理事专栏Column of the Council
  • 过刊浏览Browse
    全选
    显示方式: |
    2025年 第42卷第10期
      专题 数智化风景园林教育教学
    • 任维,张雪葳,李霄鹤,黄河,林立

      2025,42(10):4-11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004.001

      Abstract: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风景园林教育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契机。当前,风景园林教育尚处于教学资源、过程与评价数字化的初阶探索阶段,且大多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等底线达成度理念,构建相对“标准化”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响应“AI+教育”变革的风景园林教育研究,很有必要向数智化、个性化方向加强探索。因此,亟待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下风景园林教育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改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面向风景园林教育教学,厘清数智化、个性化教改研究新进展的经验与启示。在此基础上,分三个层面、6个维度进行数智化、个性化导向下风景园林教育转型的问题解析,并从探明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技术驱动风景园林教育教学数智化转型的机制与路径、构建GenAI技术下风景园林教育个性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两个方面、8个小点提出了系统性的应对思路。以此为指导,选取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对象,从打造“多元智能+”培养方案、推动“个性化+”人才培养、构建“GenAI+”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高质量教学保障体系4个方面,开展GenAI技术下风景园林教育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初步实践与探索。以期探索“四新”建设、数字赋能等时代背景下风景园林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也为相关学科专业提供经验与借鉴。

    • 于冰沁,常湘琦

      2025,42(10):12-19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012.002

      Abstract: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可能,教育部提出“人工智能+教育”的要求,驱动了教育教学的巨大变革。上海交通大学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教学(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Human Intelligence,AI+HI)”三年行动计划,其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在学科专业改革的大背景下,秉持“结构简单、模块丰富”的宗旨,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以培养AI新时代的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其中,师生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风景园林简史”数字课程;通过知识图谱、24小时学伴、定制指令库等设计与垂直模型训练,搭建一体化智慧课程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将AI技术融入8个进阶式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审美批判与艺术思辨能力,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养成创新设计思维,赋能风景园林文化传承与创新。

    • 邵钰涵,林沛毅,刘颂

      2025,42(10):20-26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020.003

      Abstract:

      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数智化技术在风景园林教育中越发重要,传统风景园林教育在设计构思、环境分析与成果输出方面,存在工作反复、数据支撑不足和迭代过慢等问题,难以应对当下世界环境快速变迁的复杂问题与挑战。如何打破传统风景园林教育存在的瓶颈,结合新形态数智化工具,建立跨学科、跨尺度的创新教学教育模式,是本专业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同济大学“数字景观与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课程经过实证经验,构建一种融合传统造园智慧与现代数字技术的新型教学范式。该框架通过系统整合数字景观分析、大数据挖掘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理论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双向互动。实证研究表明,采用此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在设计方案创新性、技术应用能力及问题解决水平等关键指标上均显著提升。研究成果不仅为风景园林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也培养了具备数字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推动中国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黄河,朱里莹,李霄鹤,林立,郑智聪,高雅玲,任维

      2025,42(10):27-32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027.004

      Abstract: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更高要求。基于“数智化+OBE”理念,以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国家一流专业为例,探索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重构。通过引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结合数智化技术,构建以培养目标为核心、课程体系为支撑、实践教学为抓手的多维育人模式。“数智化+OBE”理念能够有效整合数智化技术与专业教学,实现教育活动的反向设计,确保教育质量与市场需求同步。福建农林大学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实践教学、强化跨学科融合,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研究成果为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对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周聪惠,占慧莹,许晶昕

      2025,42(10):33-39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033.005

      Abstract:

      当前在建筑类专业教学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依托人工智能教学支持系统训练并搭建了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讨课的AI教学核心平台和拓展平台,按照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反馈三个环节针对教师端和学生端的教学需求设置多个支持场景,并以开放式议题准备、讨论及知识点辨析为线索构建起虚实融合、“教师—平台—学生”三元交互的智能化教学系统。反馈结果显示,AI教学平台的置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丰富教学场景,学生则通过利用平台的答疑和资源推荐功能,增强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本成果为建筑类专业的智慧教育转型提供了理论框架与技术路径,其构建的教学模式,为解决设计类专业共性教学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 肖湘东,钟誉嘉,付晓渝,谭立

      2025,42(10):40-47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040.006

      Abstract:

      城市更新日渐成为风景园林行业中的重要服务领域,而具备复杂性和系统性特征的城市更新工作越发需要定量、精准和多尺度的数据研究支撑。在以大数据和网络开放数据为代表的新数据环境中,风景园林教学如何结合数据驱动方法,形成研究型设计教学思路,对风景园林领军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以苏州大学“城市更新理论与方法”理论课和“风景园林设计(六):城市景观专题”设计课为例,提出研究型设计协同课程体系,从感知、研讨、评价、预测4个关键步骤分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研究到设计的有效衔接,探讨如何将数据驱动的新技术方法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通过课程之间的相互协同,从思维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研创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行业需求。

    • 冯璐,蒋易蒙,金婉婷,陆天琪,刘益含,张雅玮

      2025,42(10):48-54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048.007

      Abstract:

      聚焦数智化时代对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构需求,基于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现状与痛点,解析数智技术带来的变革契机,提出面向教学场景的园林植物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以《园林植物学》教材为研究载体,通过“数据采集—实体抽取—图谱可视化”等知识图谱框架,建立涵盖“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景观功能”多维属性的知识网络。整合教材中分散的756个植物实体与属性关系,形成可视化知识图谱。最后分析植物图谱构建结果及教学应用,并从智能导学系统、智能问答机器人、现有平台增强等方面展望知识图谱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延伸应用,为风景园林专业数智化教学转型提供参考。

    • 倪达凡,王颖然,刘京一

      2025,42(10):55-63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055.008

      Abstract:

      乡土景观作为复杂的景观系统,具有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偏好差异往往导致多种可能的的演变路径,使得规划设计需在多种策略间权衡,但准确评估不同发展策略的未来影响仍面临挑战。为了在乡土景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复杂系统、提出综合决策的能力,以广州市南沙区圩田景观的城镇化设计为规划教学案例,提出一种基于多主体模型(Agent-Based Modeling,ABM)的数字辅助设计方法,生成并评估多种未来演化情景。模型以自然发展、分区规划与传统景观格局三类策略的采用程度为变量,构建25种演化情景。不同情景下多种景观服务的综合结果表明,以传统景观格局为主导的策略具有最佳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团队进一步完成空间深化设计。验证ABM在复杂乡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潜力,提升数字技术对规划决策的支持能力,为景观规划教育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 张恒,袁梓皓,李俐,陈志宏

      2025,42(10):64-74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064.009

      Abstract: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跨模态学习技术的出现,为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为提升中国古典园林认知教学效果,探索并构建了一种AI赋能下的园林认知教学新模式。以园林绘画复原为媒介,设计“五阶递进式”教学框架,引导学生完成从知识学习、视觉解读到AI实践与批判反思的完整学习闭环。通过分阶段AI技术流程,实现引导式园林场景复原。此技术路径旨在将抽象园林知识、园林绘画图像与前沿AI技术有机融合,构建从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到成果生成的完整技术支撑。教学实施层面,该框架与技术流程围绕代表性的园林绘画复原任务,通过理论授课与技术实操结合,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从文献研究到AI复原的全过程。教学成果表明,该模式初步实现对园林绘画的AI复原。学生不仅生成较高写实度和历史氛围的园林图像,更深化了对古典园林设计法则、空间意境与文化内涵的理解。相较传统方法,融合AI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主动性与探究性、实现认知方式动态化与体验感、提升知识获取多模态性与高效率,以及系统培养数字技术应用、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有效缩短了认知周期,为风景园林教育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导向、探究学习型”的范式转型提供实践依据与方法论参考,对推动AI时代风景园林教育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风景园林理论
    • 郭鸿艺,钱大文

      2025,42(10):76-84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076.010

      Abstract:

      城市绿地作为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关键纽带,其生态系统服务为应对城市生态环境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尺度或单项服务分析,缺乏对多尺度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的系统认识。采用文献计量梳理近20年国内外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研究,围绕绿地构成、服务评估、形成机制与供需关系等,系统分析其多尺度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该领域研究在过去10年显著增长,国内侧重城市规划与国土空间整治,国际则聚焦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人居健康的关联。(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呈显著多尺度特征,涵盖街道、城市和跨城市等典型层级。街道尺度关注微尺度绿地,通过实地调查和模型模拟手段开展热岛缓解和雨洪调蓄等服务研究;城市尺度关注中尺度绿地,利用综合模型和多源数据评估调节和文化服务;跨城市尺度关注宏观尺度绿地,利用自然—社会经济模型进行供给、生物多样性及调节服务测算。(3)绿地服务形成机制与供需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多尺度分异特征,街道尺度绿地小而分散,易致供需失衡;城市尺度表现为供需错配与服务割裂;跨城市尺度则体现为区域资源调配与多主体协调的复杂系统。未来研究应重点构建多尺度绿地分类框架,解析跨尺度服务传递机制,创新多源数据融合评估方法,探索多因素协同作用下的尺度响应规律,为城市绿地系统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 朱春玲,耿荷芳,奉树成

      2025,42(10):85-94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085.011

      Abstract:

      在全球城市化背景下,社区花园作为重要的绿色空间,对促进社区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独特价值。为解决国内社区花园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居民自发参与不足、后期维护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基于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的文献分析,结合纽约、新加坡、上海和深圳的典型案例和突出问题,系统探讨社区花园的研究热点、趋势和实践经验。研究发现:(1)社区花园概念存在区域差异,但均具备公共空间属性、集体参与和协同治理三大特征;(2)研究热点呈现时空分异,发达国家侧重生态服务与公共健康,国内聚焦城市更新与社区教育;(3)成功案例普遍采用“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协同治理模式,并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基于这些发现,从治理创新、功能优化和标准完善、居民能力提升、共享机制完善、特色景观营造、后期养护管理等方面提出社区花园的提升策略,为高密度城市社区花园的长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龚苏宁,张琳

      2025,42(10):95-105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095.012

      Abstract:

      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上海城郊“水林田湖草”自然景观的格局正经历着巨大嬗变,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能为新形势下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专项规划及风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上海城郊嘉定区自然景观为研究对象,借助GIS技术、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地理探测器分析法,选取2000–2020年间的三个时间节点探析自然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嘉定区耕地、草地、森林流失加剧,转向建设用地的转移量较大。(2)自然景观的多样性逐渐减少、破碎度增强、复杂性上升。(3)影响自然景观格局的主导驱动力逐渐由自然环境因子转向以建设活动为代表的人为干预因子,尤其是政策调控与植被状况之间的交互效应在三个时期中持续增强,表明区域生态格局受城市扩张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影响日益显著。主导驱动力演变趋势的识别可为城郊过渡区生态保护边界划定、保育优先区识别与分区分类生态管控策略制定提供理论支撑,推动区域精细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为类似地区的研究与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 陈攀新,姚菲灵

      2025,42(10):106-114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106.013

      Abstract: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化建设的背景下,中国面临景观资源保护粗放与利用碎片化的问题。意大利作为文化遗产大国,其景观规划体系历经“点状保护—全域保护—文化景观保护”三阶段演变,形成“国家—大区—地区”的三级景观规划传导体系。以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为例,系统解析其景观规划方法和管控机制的创新经验。通过划分景观单元、梳理景观遗产名录、结合主观感知进行景观特征评估,整合自然、历史与人文要素,形成全域景观工作底图;采用“刚性管控+弹性引导”的规划监管手段,以景观授权机制约束开发行为,以多尺度目标与导则指引地方实践,实现区域景观精细化管控。旨在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景观资源综合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路径与管控思路。

    • 李向茂,于威宇,奉树成

      2025,42(10):115-122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115.014

      Abstract:

      基于上海建成的476座口袋公园点位、OpenStreetMap开源道路数据与WorldPop人口栅格数据,通过GIS网络分析方法和分异指数综合量化评估口袋公园的空间可达性和服务覆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口袋公园5 min、10 min、15 min和30 min服务圈的全市服务总面积分别约为7 809.55 hm2(占全市面积1.12%)、27 393.22 hm2(3.94%)、52 156.16 hm2(7.50%)和132 811.53 hm2(19.10%)。结合人口来看,中心城区口袋公园服务人口比相对较高,但全市整体人口的人均口袋公园服务面积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5 min、10 min、15 min和30 min服务圈服务人口的人均公园面积分别在0.43~9.57(1.80±2.21)m2、0.11~0.18(0.56±0.75)m2、0.05~1.76(0.32±0.41)m2和0.03~0.75(0.15±0.18)m2之间。口袋公园服务人口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短服务半径(5~10 min)的分异程度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递增的格局,而长服务半径(30 min)则呈现相反的递减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高密度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科学布局与服务公平性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 应用研究
    • 陈智,徐岭,王雨晨

      2025,42(10):123-133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123.015

      Abstract:

      为支持上海“韧性生态之城”建设目标,基于13 358份有效问卷,系统解析环城生态公园带多群体需求分异特征,填补大尺度生态空间社会化使用的实证空白,并提出高密度城市绿地转型路径。通过分类与交叉分析,从基础服务、年轻群体需求、创新平衡、可持续运营及自然教育5大维度检验群体差异显著性。研究结果发现:青年群体显著偏好自然野趣与体育活动,老年群体更关注康体设施与静态游憩;公园存在基础服务短板、创新功能不足及自然教育载体缺失三大问题。据此建议:(1)构建“常规—特色”分级设施体系;(2)强化基础服务动态响应机制;(3)平衡生态保护与智慧功能开发;(4)衔接学校课程拓展自然教育。上述策略可提升公园服务韧性,推动生态空间从“绿色基底”向“社会文化载体”转型,为超大城市绿带更新提供中国范式。

    • 王俊杰

      2025,42(10):134-141 ,DOI: 10.12193/j.laing.2025.10.0134.016

      Abstract:

      当前部分城市动物园展区设计存在理念落后、环境缺乏场景体验感、无法满足动物福利需求等诸多问题,近自然式展区设计能有效模拟动物原生环境,促进其自然行为的表达,在国外研究和实践中已积累丰富经验,但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以宁波野生动物园斑嘴环企鹅展区为例,从游客体验优化与价值增值双视角切入,深入探究近自然式展区在功能分区、游览动线规划、景观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改造策略。不仅为同类展区设计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更从生态保护示范化、自然教育场景化、园区运营可持续化三个维度,为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