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2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 铁路遗产景观
    • 滇越铁路云南段站点聚落价值评价与分级保护研究

      2025, 42(8):4-14.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004.001

      摘要 (14) HTML (0) PDF 3.28 M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滇越铁路云南段作为中国近代铁路遗产的重要代表,其承载了百年历史记忆与文化交融价值。然而,随着铁路功能衰退,沿线大量站点面临遗产本体损毁、生态环境退化与周边聚落活力丧失等多重困境,全线保护难度较大,亟需对各站点聚落进行合理评估,并制定系统的分级保护策略。针对这一现实需求,基于文化线路理论,以滇越铁路云南段60个站点聚落为对象,构建涵盖遗产、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多维度评估模型,以综合评价法为主将其划分为4级保护框架,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解析系统间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一、二级站点聚落耦合协调度达0.7以上,显著高于三、四级站点聚落,呈现遗产保护—经济增值—环境优化的良性互馈。基于上述成果,提出差异化的保护策略与协同机制。在保护策略方面,针对不同等级的站点聚落,分别采用保育、活化、维护和管控等措施;在协同机制上,通过建立“一级引领—二级支撑—三四级串联”的网络化保护路径,促进各站点聚落间的协同发展,为遗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实践动能。

    • 中国铁路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5, 42(8):15-22.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015.002

      摘要 (5) HTML (0) PDF 1.74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铁路遗产逐渐成为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热点,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铁路遗产作为一个尺度规模巨大的工业设施分布广泛,这经从宏观层面上掌握铁路遗产信息、了解其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带来诸多不便。在宏观视角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中收录的铁路遗产为基础数据来源,采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与重心分析、最邻近指数分析对中国铁路遗产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中国铁路遗产形成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铁路遗产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聚集分布状态;(2)中国铁路遗产总体发展方向分三个阶段,由东北向中部迁移,由中部向南再迁移,最后由南部向西部迁移;(3)中国铁路遗产空间分异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其中人口密度、人均GDP与城镇化率对铁路遗产空间分异影响最大。以期为中国铁路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参考。

    • 中东铁路乡村站点聚落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研究

      2025, 42(8):23-33.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023.003

      摘要 (11) HTML (0) PDF 3.06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东铁路乡村站点聚落文化景观是中东铁路沿线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但近年来面临严重的保护压力。为实现中东铁路乡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围绕三生空间,通过历史档案与田野调查,基于ArcGIS系统对遗产的历史格局进行识别,综合sDNA空间网络分析与视域分析,从聚落建成环境内部、建成环境—自然空间关系两个角度探索空间差异,对中东铁路乡村站点聚落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与演化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东铁路乡村站点聚落演化至今以山地景观为核心生态特征;早期生产生活空间集中在聚落内,形成“一线两群”的布局特征。经过乡土社会的影响,当下生产空间向聚落外的农业空间转移,而聚落空间则成为生活空间。在空间属性上,当代空间有更好的交通连接性;在视线关系上,历史空间与自然空间关系更加密切,二者表明中东铁路乡村聚落文化景观历史空间与当代空间存在分离,并不以历史格局为基底扩张,体现出本土规划思想与外来规划思想的不同选择。

    • 城市更新视角下津浦铁路黄河铁路大桥及泺口站景观再生研究

      2025, 42(8):34-41.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034.004

      摘要 (7) HTML (0) PDF 2.51 M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津浦铁路作为中国近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其黄河大桥与泺口站遗存承载着独特的工业文明记忆。面对城市更新背景下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难题,聚焦物质空间修补与文化价值重构的双重维度,提出“低介入活化+场景赋能”的协同再生策略。通过价值分析,揭示遗产在历史、科技、社会文化及生态景观方面的多维价值;诊断出功能失活、空间割裂和记忆断层的现实困境。基于此,通过系统性保留历史建筑肌理、植入桥墩廊道衔接堤岸空间、将废弃铁轨转化为骑行绿道网络,创新性改造红砖仓库为铁路文化展馆并运用铁轨遗存与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叙事场景,以线性绿道串联铁路遗址、驿站节点与黄河生态带,有效实现空间赋能、叙事重构与生态缝合,形成交通可达性提升、历史记忆可视化、生态服务强化的复合再生系统。 该策略基于最小干预原则有效平衡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使工业遗产转化为市民可阅读历史纹理、可体验场所精神、可参与功能生长的城市公共空间,为铁路遗产转型提供“触媒效应驱动、功能模块嵌入、价值层级再生”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拓展了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范式。

    • 云南窄轨铁路站点及周边区域保护复兴模式研究 ——以个碧石铁路为例

      2025, 42(8):42-50.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042.005

      摘要 (2) HTML (0) PDF 6.13 M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窄轨铁路因停运导致站点及周边区域出现空间衰落、文化断裂与经济发展停滞等问题,亟待探索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铁路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路径,以推动铁路遗产整体保护与沿线城乡空间可持续发展。以在云南窄轨铁路遗产保护利用中走在前列的个碧石铁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三种车站及周边区域保护复兴模式:(1)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市“城市双修”带动模式(个旧站),依托城市功能修复与生态修补,将废弃站点改造为商业街区与滨湖绿道,激活区域经济活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2)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建设带动模式(碧色寨站),以遗产保护为核心,整合文旅资源与社区共建,形成文化消费场景并促进乡村聚落再生发展;(3)铁路遗产观光小火车运营带动模式(“建水—石屏”段),通过开通观光小火车实现铁路复通,带动遗产区域整体发展,串联沿线站点、城乡聚落与自然景观,实现客流转化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窄轨铁路跨越多元化的自然地貌和社会经济区域,需要形成有针对性的差异化保护利用路径,通过分析总结三种模式的实施成效与优化策略,为云南窄轨铁路其他路段的保护复兴及国内其他铁路遗产活化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 基于POI数据的云南省开远市旅游景点空间分布与滇越铁路特征分析

      2025, 42(8):51-58.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051.006

      摘要 (5) HTML (0) PDF 1.95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也成为区域旅游规划与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以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的旅游资源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 10.6软件中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该地区旅游资源与滇越铁路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开远段区域旅游资源西部多,东部少,总体上呈现出由西北至东南方向的分布趋势,呈现出“一条轴带、一个重点中心、多个次要中心”的空间格局;(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为聚集型,主要集中在地势平坦、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的区域;(3)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景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及其他人文景类。其中与铁路元素有关的旅游资源占整体的13.5%。开远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效应。旨在为当地旅游资源整合和全域旅游规划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面向全民健身的杭州社区绿道服务评价 ——以瓜山未来社区绿道为例

      2025, 42(8):60-69.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060.007

      摘要 (5) HTML (0) PDF 2.25 M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使得公共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同时随着全民健身政策的不断深化推进,居民对健身场地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社区绿道作为高密度居住区重要的空间纽带,其服务效率的提升对于推动全民健身行为至关重要。选取杭州市拱墅区瓜山未来社区绿道作为研究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实地勘测等对绿道使用者进行服务评价问卷采集,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样本进行使用人群行为特征研究和服务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使用人群在绿道上开展的活动具有显著差异,且18~29岁人群对各类活动的偏好更加均衡和多元化;使用者的年龄与使用绿道频率成负相关;居住地、到达绿道所需时间不同的使用人群在绿道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都为正相关;瓜山未来社区绿道服务评价处于“较好”这一等级,其中绿视率、重点人群活动利用率、绿道外围交通站点密度方面得分最低。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探讨杭州社区绿道支持全民健身的优化策略。

    • 山地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评估方法对比研究 ——以杭州临安区鸟类多样性为例

      2025, 42(8):70-77.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070.008

      摘要 (9) HTML (0) PDF 2.20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人居环境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多种模拟数据评估方法被用于识别城市生物多样性富集区与敏感区。有研究显示数据InVEST模型方法和真实数据MaxEnt模型方法能相互弥补不足,为验证以上说法,选取典型山地城市——杭州市临安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数据InVEST模型方法和真实数据MaxEnt模型方法对临安生境质量和鸟类潜在适生环境进行对比评价,并使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其中的关键因子。结果显示,临安严重高估区域、高估区域、正常区域、低估区域、严重低估区域面积分别为233.9 km2、2 307.7 km2、438.1 km2、39.4 km2和2.4 km2,气候单因子具有较好的的显著性,且气候因子与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较为显著。通过对比发现,两个模型结果有较大差异,模拟数据InVEST方法较大程度高估了山地城市生境质量与鸟类潜在适生环境;真实数据MaxEnt模型方法结果显示临安鸟类的潜在适宜生存环境相对较差。由此可见,对山地城市生物多样性及生境质量综合评价可以采取此两种方法结合。未来应充分考虑环境因子和气象因子对山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建立适宜的生物多样性规划评估方法,以便进行有效的规划保护。

    • 游客感知视角下杭州西湖风景区花港观鱼公园声景舒适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5, 42(8):78-87.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078.009

      摘要 (6) HTML (0) PDF 2.10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升声景舒适度对改善风景区噪声污染及提升游客出游体验至关重要,但是将视听属性与客观环境声压级相结合应用于改善风景区声环境舒适度的研究还较为缺乏。以游客感知视角作为切入点,在西湖风景区“花港观鱼”公园内20个实验样点进行现场监测及游客调查,共收集300份有效问卷,旨在探讨声景感知维度(声环境、感知场景、感知主体)对声景舒适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低水平的环境声压级并不对应高评级的声景舒适度;(2)59.2 dB是声景舒适度与其影响指标关系的临界点,该阈值对风景区声环境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通过构建回归模型,有效揭示视听交互中各贡献指标对声景舒适度的作用规律;(4)游客个体特征(性别、气候背景、受教育程度、到访频率)对声景舒适度感知具有显著影响。以上述发现为依据提出相关声环境提升策略,以期为花港观鱼公园乃至西湖风景区的声环境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 >园林空间
    • 基于公众感知偏好的苏州拙政园夜景观质量评价

      2025, 42(8):88-97.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088.010

      摘要 (9) HTML (0) PDF 2.56 M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夜景观是展示古典园林独特魅力的新方式,近年来与之相关的旅游项目已在多个城市不断涌现,但目前针对夜景观公众感知偏好方面的研究仍相对不足。以苏州拙政园“拙政问雅”夜游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美景度评价法、语义差异法、光照环境测度构建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照片采集、实地测量、问卷调查并采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拙政园夜景观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众对于园林要素丰富且具有层次感、形式较为新颖的样地表现出了较高的审美倾向;公众对三类古典园林空间的夜景观偏好依次为庭院、走廊和建筑内部;回归模型显示,美景度=0.648×夜景观美学感知因子+0.520×夜景观灯光属性因子。构建了基于公众感知偏好的古典园林夜景观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获得公众美景度回归模型,从灯光设置、夜景感知等方面对拙政园夜景观质量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同类古典园林夜景观的开发和提升提供参考。

    • 杭州传统园林假山皴纹形态量化研究 ——以黄龙洞、蒋庄假山为例

      2025, 42(8):98-106.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098.011

      摘要 (9) HTML (0) PDF 3.65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假山皴纹作为重要表现假山形、色、质、势的营构单元,既是假山营造的重点与难点,亦是掇山关键技艺的体现。基于当前杭州传统园林假山皴纹营造技艺理论研究较为匮乏的背景,针对杭州地区多数假山遗存存在自然风化、修缮不当、植物泛滥等破坏假山皴纹形态的现状问题,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构建黄龙洞与蒋庄假山数字模型,对假山皴纹复杂度、轮廓复杂度、皴纹丰富度的量化计算。结果显示:假山皴纹复杂度为蒋庄(4.475)>黄龙洞(3.731),假山轮廓复杂度为黄龙洞(1.247)>蒋庄(1.203);假山皴纹丰富度为蒋庄(0.173)>黄龙洞(0.106)。基于量化结果,分析影响杭州传统园林假山皴纹形态的营造技艺特点:“遮隐”“造险”手法对山石空间的表现以及“立峰”“环叠”技法对石峰与孔洞结构的营造,皆对假山皴纹表现起到增效作用;横竖交错、环曲相依的皴纹组织方式能更好产生视觉引导,突显假山皴纹形态,增强其态势表现。旨在凝练杭州传统园林假山皴纹营造技艺特点,为杭州假山遗产修缮与当代叠山提供理论借鉴及参考。

    • 云南高原湖泊城市“山水营城”传统地景研究 ——以滇池、洱海地区为例

      2025, 42(8):107-114.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107.012

      摘要 (5) HTML (0) PDF 3.50 M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滇池、洱海地区作为云南高原湖泊地区的代表,历史时期城市营建充满“山水营城”地景智慧,目前对其展开的研究有待完善。基于历史文献梳理,从山水文化溯源、山水空间营建、山水意境呈现三方面开展滇池、洱海地区传统地景研究。结果表明:云南高原湖泊地区山水环境本底具有较强的向心性、阻隔性,其中水域变迁对聚落发展影响最为显著;汉文化与佛教文化综合作用于滇池、洱海地区的山水文化思想及山水审美;云南府城及大理古城背山面水,具有典型的“山水坐朝”格局,居游于山水体现了人地情感的深层次交融;“昆明八景”“太和十六景”均充分涵盖山、水、城要素,山水意境特色突出。提示山—水—城融合是云南高原湖泊地区发展的重要原则,在保证山水视廊连通性的同时,通过激活贯穿古今的山水游览方式,以“亲历”的知觉感知体验重新搭建人地情感链接。旨在补充西南地区地景成果,并为“山水城市”的现代性探索提供思路。

    • >应用研究
    • 上海奉贤区小微湿地资源调查与分析

      2025, 42(8):115-120.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115.013

      摘要 (7) HTML (0) PDF 1.39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上海市奉贤区小微湿地资源的分类、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开展2020–2021年遥感影像分析与地面踏查。奉贤区小微湿地面积为713.58 hm2,主要有库塘、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塘/种植塘三种类型,其中水产养殖塘/种植塘面积最大,为374.93 hm2,占总面积的52.54%。在斑块结构方面,随斑块大小的增加,小微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的比例成多项式趋势,以面积大小为1~4 hm2的小微湿地为主。不同类型的小微湿地斑块数量和分布各有特点,其中库塘斑块大小和数量随其斑块面积大小呈负向线性趋势。各镇(街道)小微湿地分布类型各有侧重,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分布越少。根据调查结果,从人居环境优化、农村环境整治、生态旅游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4个方面,提出奉贤区小微湿地分批分类保护策略,科学支撑区域小微湿地保护利用。

    • 基于无人机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公园绿地生境空间识别研究

      2025, 42(8):121-130.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121.014

      摘要 (10) HTML (0) PDF 24.03 M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基底,其生境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服务供给与景观连通性。当前生境分类方法普遍存在识别精度有限、生态指示性不足、与管理应用脱节等问题。针对上述挑战,从技术路径与生态适用性双重视角出发,构建一套面向城市公园绿地的多源遥感融合生境识别方法。以上海市6个典型城市公园为例,综合运用多光谱影像的光谱指数分析、激光雷达数据的冠层结构提取与正射影像的人工目视解译,建立分层分级的生境分类系统,覆盖从地表覆盖到植被结构的多尺度特征。分类结果共识别出14类城市典型生境类型,分类总体精度为0.843,Kappa系数为0.830,显示出较高的分类一致性与生态有效性。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城市公园间生境类型组成及空间格局差异显著,反映出各自独特的景观结构特征。不仅在城市遥感分类流程上实现技术整合创新,更在生境类型与生态过程之间建立解释关联,为城市生态管理提供空间化支持路径。该方法可拓展用于城市生态监测、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生境优化设计,为遥感生态学方法体系的城市化适应提供案例支撑。

    • 基于生态服务效能提升的城市竹林微气候效应评测研究 ——以上海三林楔形绿地为例

      2025, 42(8):131-141.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131.015

      摘要 (7) HTML (0) PDF 2.27 M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热岛效应与极端高温事件日趋严重,如何通过生态设计有效改善城市微气候与人体热舒适度,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当前关注的重要议题。竹林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生态调节潜力,但其微气候效应及热舒适性改善能力尚未得到系统量化解析。从生态系统服务范畴中的“调节服务”视角切入,以上海市三林楔形绿地北部片区的城市竹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夏季高温高湿天气下的实地观测数据,采用湿球黑球温度(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与热指数(Heat Index,HI)指标,综合评估不同竹种,即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 vivax)、刚竹(Phyllostachys viridis)、竹群落与非竹群落、以及不同空间结构(林内与林缘)对夏季微气候与热舒适度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非竹群落(裸地、草地、混交林)相比,竹林群落较裸地在中午高温时段显著降低空气温度(1.5~3.0℃)、提高相对湿度(6%~10%),并显著改善人体热舒适度(WBGT降低2~3个单位,HI降低约3~4个单位)。竹林内部区域微气候调节效应明显优于林缘区域,进一步验证了林缘效应。此外,三类竹种中,刚竹与毛竹表现更佳,其致密的冠层结构、高叶面积指数(3.7~4.1)和较低的间隙率(≤22%)显著增强了微气候调节效果(降低WBGT 2~3单位、提高湿度6%以上),而乌哺鸡竹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与其较低的叶面积指数和冠层透光性有关。为城市造林项目的竹林资源配置优化以及未来城市绿地生态服务高效能优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参考。

    • >作品品评
    • 上海市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口袋公园设计研究

      2025, 42(8):142-146. DOI: 10.12193/j.laing.2025.08.0142.016

      摘要 (6) HTML (0) PDF 3.25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