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4-8.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004.001
摘要: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三位一体”为基本背景,包括地理学、社会学、林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建筑学精准细密的空间感受应对、组织、设计,城市规划严谨复杂的问题分析综合、评价、规划,这些都对同济风景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理想人居环境的保护创造为目标,胸怀国际景观界发展的现代格局,超越“三位一体”,多学科专业跨界融合,从园林到风景园林,从风景园林学到景观学(Landscape Studies),这是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近70年发展的基本轮廓,一条渐渐清晰起来的主线就是风景园林学科体系化的现代性转变与创新。同济三代人努力的结果为当代风景园林学科的突破性重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机遇,这就是构建风景园林学科的体系。这是依据学科发展规律、国家社会需求,关于学生培养、教师成长的前瞻,这种前瞻性以冯纪忠风景园林理论思想为发端,历经70年的传承赓续,生生不息,成为了同济风景园林的精气神,而这种前瞻性的付诸行动和结果,正是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与创新。历经70年的积累,实现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与创新已经成为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思想理论的核心。
2022(9):9-17.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009.002
摘要:简述了《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史》一书的总体构架、主要内容,回顾了本学科自1952年始建以来,在学科发展、教育思想、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以学科发展和教育思想为出发点,厘清其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三位一体”为基本框架,以理想人居环境的保护创造、国际景观学科发展助力为目标,以“现代性转变与创新”为核心思想的学科发展脉络。重点围绕厘清学科发展方向与重要研究成果,从风景园林史学研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体系研究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等14个方面介绍了同济风景园林教师们多年来的研究积累,涵盖诸多内容。最后,分两个阶段简要介绍了本学科教师重要工程实践与社会服务,充分体现了同济风景园林在国内本学科思想、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领域皆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2022(9):18-25.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018.003
摘要:通过回顾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历史,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先驱,梳理同济风景园林专业核心教学内容的传承与发展,总结其“融合中西”“设计创新”的教学特色。基于风景园林以实践为基础的工科应用型学科特点,明确现代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并从国家战略层面指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当前的发展机遇,提出风景园林教育应面向国家发展战略,探索国家治理中的专业前沿,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具有风景园林学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规划与设计方法、实务技能与实践能力的专业引领者人才。
2022(9):26-34.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026.004
摘要:回顾总结同济大学风景园林70年的办学历程,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本科教育过程,针对新工科在理念、模式、内容、方法及质量管控体系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特点,探索同济大学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学体系:即实现三个对接,三元一体的以“本”为本、全人教育的目标体系;以学科内涵为“核”,产教融合、通专融合、平台与跨学科融合的内容体系;时序建构、循序渐进、多元融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外部专业认证与评估,内部日常教学循环修正的质量管控体系,以期形成对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规范性、引领性、推广性的教学模式。
2022(9):35-44.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035.005
摘要:纵观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发展70年,学科结构和规模日益壮大,科学研究成果产出丰硕。以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作为文献来源,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科学研究内容、学科发展热点和科研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分析1986?—?2021年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41位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总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风景园林科学研究全域、全过程、全尺度“三全”体系视角在纵横维度尝试梳理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结果表明,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数代学者秉承“缜思畅想,博采众长”的学院精神,在研究内容上逐步形成了以“风景园林”主题词为核心,涵盖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技术科学共6大研究方向的全域框架体系和科研成果,理论与实践研究涵盖保护、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全过程,覆盖风景空间全尺度。秉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学科传统,学者们围绕风景园林文化与遗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气候变化、乡村景观营建与空间管控、公园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4方面形成战略发展研究热点和重点,呈现出框架结构体系化、循证研究科学化、技术手段数字化的发展动态与趋势。旨在揭示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发展特征与演进脉络,阐明同济风景园林在国内本学科科学研究领域所起的关键性引领作用,坚定学科自信,展望未来。
2022(9):46-54.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046.006
摘要:近年来,国内园林、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教学中的建造类活动发展迅速,赛制、赛程和评奖工作日趋完善。建造成品在创意性、技术性和造型艺术方面的水平逐年提高。从“建造”一词的源头出发,简述了国内外教学中建造类活动的研究及实践,分析了建造类活动产生背景及特性,选取代表性案例,从建造的模型和实体、材料的理解和运用、模式的协同和高效、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后期的管理和发展、资金的节约和增效6个方面对建造活动的过程作分析和思考,希望对此类活动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2022(9):55-61.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055.007
摘要: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自2020年起举办的FourC Challenge 24小时全球设计挑战赛,提倡以交叉共融的设计思维,实现跨学科、跨文化和多领域之间的设计交融,推动新时代的设计变革。以跨学科设计竞赛为启示,响应社会发展的设计教育需求,剖析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应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国际化设计思维、设计通识能力与学科交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以上海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国际)项目为例,探讨了“以我为主”的国际化办学目标与途径、交叉共融的课程体系建设、多元化全过程的学生毕业考评体系,以及教学团队的交叉融合与创新改革。
2022(9):62-68.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062.008
摘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给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带来客观、理性的分析,风景园林教育步入数字化时代,各大高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数字景观教学。为了提升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分析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面向行业、应用、实践的高层次人才,华中科技大学景观学系从数据调研与采集、分析与评价、可视化与模拟三个模块构建了“风景园林研究生专业实验”课程内容框架。数据调研与采集通过遥感解译与无人机航拍航测,获取场地信息、高分辨率图像等数据,成为后续许多分析评价的基础数据。分析与评价主要依托GIS平台,从空间分析、网络分析、模型构建器的使用,授予主流分析方法。可视化与模拟则提供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支撑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成。上述课程内容框架实现景观规划设计全周期的工作流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022(9):69-75.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069.009
摘要:城市滨水风景作为山水风景体系中一种不断演进、始终活着的文化形态,亟需对其历史形态进行识别、了解和管理。南京作为滨水风景发展集大成者之一,其历史智慧值得学习。但现有文献缺乏对其开发历史和发展规律深入探究。针对以上不足,以金陵组景视角下的滨水风景变迁为出发点,结合历史地图转译,总结从先秦至明清的滨水风景演进脉络和开发序列,探究其历史规律和驱动要素,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南京滨水风景开发受到自然变迁、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功能变更和文化风尚的综合影响,并最终形成以秦淮河为代表的线性风景体系;(2)城市内部水景格局整体呈现南多北少、河多湖少的状况,这与城市扩张和官方政策密切相关;(3)城市内河水系中开发的人文景点居多,这与三国时期开始沿秦淮河进行的建设以及文化风尚的变化密切相关。对补充南京风景史和认知中国风景发展规律性有一定意义,并为后续风景遗产保护奠定基础。
2022(9):76-82.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076.010
摘要: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为了缓解城市建设过程中用地紧张的问题,满足城市居民对绿地的需求,利用自然山体建设城市公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为了更好地优化城市山地公园的景观空间环境,满足大众对户外活动空间的更高需求,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国内城市山地公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发文阶段、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等内容梳理了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未来发展趋势。聚焦城市山地公园规划布局与设计、城市山地公园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城市山地公园使用后评价和城市山地公园地域特色表达这4个研究主题进行重点文献分析,以期为未来城市山地公园规划布局与景观优化提供参考。
2022(9):83-88.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083.011
摘要:地处东京市核心的日比谷公园是日本近代首个“西式”城市公园。与本土长期孕育形成的寺庙、神社和大名的私家庭园为代表的传统园林文化艺术不同,它被认为是从西方“城市文明”中舶来的“城市装置”。通过梳理日比谷公园发展变迁的历史资料和实地采访取证,揭示日比谷公园诞生以及公园空间的变迁。结果表明,日比谷公园的诞生是源于日本对欧美城市化的效仿,融合美国公园规划理论和德国人民公园的理论,园内的局部空间与建筑设施在社会变迁、战争灾害、时代特征的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城市公园的空间演变也是日本社会主体意识变迁的写照,它体现了诞生初期日本对欧美城市化的效仿开始从以自上而下为主的教育意识,向民众对公共空间主导意识的转变。
2022(9):89-97.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089.012
摘要:街道景观中的人群活动、空间特性和设施使用情况能反映街道的活力度和受认可度,为城市更新和新区建设中景观的塑造提供参考和思路。以南京江北新区街道景观为研究对象,探究街道人群构成、活动类型以及沿街功能业态分布,借助百度热力图梳理人群活动时空分布,挖掘重要节点空间;利用空间句法研究街道网络空间逻辑,选取整合度、连接度、平均深度等定量指标,梳理街道路网形态特征;通过SD法空间感知评价,为街道空间形态提升、立面更新、绿化彩化等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街道设施满意度分析,梳理街道景观设施要素及重要节点空间的改造需求。最后,提出南京江北新区街道景观的活力塑造策略,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开放式新区建设与老区改造中街道景观优化提供新的规划设计分析方法、设计依据与理念。
2022(9):98-105.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098.013
摘要:自然生态安全与文化特色彰显,是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追求的价值体现。公园城市规划突出生态价值与人文关怀,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引入有助于对公园城市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的动态保护。以公园城市的文化动态保护为核心问题,提出文化生态学在公园城市文化保护中的适用性应用。分析城市文化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作用机制,形成文化丛、文化簇等要素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依据文化资源与景观空间的作用联系与影响机制,总结区域、城镇、社区层面的城市文化动态保护策略:文化生态系统构建、文化生态系统协调、文化活动社会开展。最后以重庆市大足区为例,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识别与文化物种的生态演绎历程实现对大足石刻文化、五金文化、海棠香国文化等主要文化物种的动态保护,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兴城、以文生境”的城市发展目标。
2022(9):106-116.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106.014
摘要:绿视率是人对环境感知的三维动态衡量指标,为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与评估提供了新的方向。以长沙市历史文化风貌核心区街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百度地图全景静态图,运用Python-OpenCV图像处理库解译并计算得出街道绿视率,进而探究该区域内街道绿视率的总体情况及特征。结果表明:(1)长沙市历史文化风貌核心区平均道路绿视率为12.7%,整体绿化水平较低,市民对街道环境感知度较差,满意度较低;(2)植物配置为疏林灌木式在街景图像中的绿化比例较高,在道路绿化中要重视植物群落和层次的营造而非单纯的行道树种;(3)通过2017年和2019年不同年份、相同季节、同一街景点的绿视率对比发现,研究区域内整体道路绿视率有所提升,空间绿量增加,绿化水平上升;(4)道路周边用地性质与绿视率变化具有联系,其中居住用地、商住混合用地周边街道绿视率提高幅度较大,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周边道路绿视率降低程度较大。最后,对长沙市历史文化风貌核心区道路绿视率的提升和优化提出改造意见,为长沙市历史文化风貌核心区道路绿化建设提供依据。
2022(9):117-124.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117.015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道路绿化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而且对构建城市生态格局有一定作用。当前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管理广受市民关注,其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通过一系列理论研究自然式配置模式在道路绿化空间中的应用,在安全优先、科学合理、协调统一、自然适度等原则下提炼出适用于城市道路绿化的三种自然式配置模式,即群落式、花境式、组合式,并从道路绿化功能、尺度、使用人群等角度给出对应模式的适用建议。最后,在上海市静安区广中路道路绿化景观的改造更新中对适宜模式进行了实地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为之后的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或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2022(9):125-131.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125.016
摘要:2019年济南小清河重新进行改造,其是具有排洪灌溉、水路运输、康养休闲等功能的重要城市河道。针对其改造后的6个典型风貌段植物配置及其景观效果,采用样方详查法采集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每类植物配置模式中的横向和竖向结构特色。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了16种植物配置模式及其景观效果。结果表明:AHP准则层的影响因子中,功能属性为主要因素,安全性、景观持续性等是指数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两种方法均筛选出景观效果最佳的和最差的植物配置模式,分别为M1、M2、M11、M13和M3、M8、M9。与AHP相比,聚类分析法客观性评价占主导,更符合实际情况,可为城区河道植物配置模式及其景观效果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022(9):132-136.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132.017
摘要:三维绿量是表征城市植被生态效益的综合指标。以上海浦江郊野公园香樟林地为对象,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与传统样地调查分别对研究区香樟三维绿量进行测算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相对于传统样地调查,无人机激光雷达手段可大幅提高测量植被三维绿量的精度与效率;(2)上海浦江郊野公园香樟样地的总三维绿量为2 936.55 m3,平均三维绿量密度为2.17 m3/m2,单木三维绿量与冠幅的线性相关性更为显著。结果旨在为城市植被三维绿量快速测量提供方法参考。
2022(9):137-143. DOI: 10.12193/j.laing.2022.09.0137.018
摘要:充分识别、科学评价城市森林氧吧资源,是发挥城市森林保健功效的前提,也是城市森林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上海城市公园中9个植物群落的长期监测数据为建模数据集,建立群落内空气负离子与气象条件、林分因子等指标的随机森林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上海城市森林生态国家站和上海市气候中心的长期定位监测数据、上海市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数据,评估上海市105处典型森林资源的负离子浓度,数据涵盖上海全域内公园绿地、生态片林、现有及拟开放休闲林地、现有及规划中的郊野公园,提出城市森林空气负(氧)离子评价等级标准。结果表明:105个城市森林群落中,全年空气负离子等级以Ⅱ级和Ⅲ级为主,Ⅳ级次之,Ⅰ级较少;负离子浓度主要呈现夏秋高、冬春低的季节变化规律;上海城市森林氧吧功能呈现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应在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区打造更多的森林氧吧以满足居民的康养需求。结果可为上海市合理利用森林氧吧资源打造居民休闲游憩空间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