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Ⅰ 风景遗产识别与保护
    • 基于生成机制的城市风景遗产集群保护策略研究

      2022(7):4-12.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004.001

      摘要 (38) HTML (0) PDF 2.21 M (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虽然中国近年来对城市中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断提升,但以目标单体为主的遗产保护手段导致遗产与其原生文化背景、周边环境及遗产集群之间关联脱离,进而影响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梳理城市风景遗产以及集群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生成机制的城市风景遗产集群保护思路,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长江文化艺术湾区为例,以史料、田野调查为支撑,以GIS空间统筹技术为辅助,识别地段内城市风景遗产资源;解析农耕、民国、建国初期三个关键时期空间关联、事件关联、功能关联的差异机制与相应集群特征;再综合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功能等场地条件,提出基于“遗产—环境”“遗产—遗产”“遗产—城市”三层次的全面要素保护、关联结构重建、融合机制营造的在地性保护措施。探索了基于生成机制的可持续性集群保护体系,丰富了城市风景遗产在地性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 基于UGC图片数据的民族村寨景观意象特征解析 ——以广西程阳八寨为例

      2022(7):13-19.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013.002

      摘要 (51) HTML (0) PDF 3.10 M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与民族村寨保护传承的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研究对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景观独特性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程阳八寨为例,采集旅游者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图片数据,通过内容分析法解析程阳八寨景观意象特征。研究表明:(1)在认知意象上,程阳八寨景观意象划分为9个景观意象元素范畴、3个景观意象维度及4种典型景观意象组合;程阳八寨景观意象热点主要集中于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传统侗寨建筑,热点区域为岩寨、马鞍寨以及平寨三个村寨。(2)在情感意象上,游客以“独特、宁静、壮观”的积极情感为主。(3)程阳八寨景观意象特征为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空间结构的层次感、整体氛围的乡村性。研究结论对于延续标志性、认同性与区域性的聚落整体景观意象,明确民族景观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 基于村民与游客不同视角的传统村落景观感知研究 ——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

      2022(7):20-27.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020.003

      摘要 (106) HTML (0) PDF 2.19 M (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精神。使游客获得对乡村景观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使居民获得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二者对传统村落的主动保护行为,是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意义。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场所依恋感知量表和景观偏好认知地图等方法对村民和游客的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的景观特征感知普遍低于游客,景观依恋感知普遍高于游客;村民与游客都对保留了传统风貌与文化精神的典型景观具有更高的感知与偏好。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从空间规划、游线设计、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和游客景观感知和场所依恋的策略建议,使乡村旅游能够成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 风景遗产视角下藏羌交汇区聚落遗产空间特征识别与价值研究

      2022(7):28-38.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028.004

      摘要 (62) HTML (0) PDF 5.71 M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复杂的地理环境、匮乏的资源条件与动荡的历史背景使藏羌交汇区出现了以碉楼为核心的聚落风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视觉冲击力,并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基于风景遗产的视角出发,从环境本底特征、聚居建筑特征、人文景观特征三方面对藏羌交汇区聚落风景遗产的空间特征进行识别与总结,提出9类藏羌聚落遗产的空间要素特征;并依据《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操作指南》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4个维度对其突出普遍价值进行概括凝练,以为藏羌聚落风景遗产正式申遗奠定基础。

    • 基于遗产廊道构建的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探索 ——以京杭大运河苏州古城段为例

      2022(7):39-48.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039.005

      摘要 (61) HTML (0) PDF 2.58 M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运河开凿至今2 500余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承载着厚重的遗产资源,是华夏大地的历史瑰宝。但长期以来,在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冲击下,大运河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等困境,遗产价值逐渐被消解。基于遗产廊道理论,以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苏州为例,从大运河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适宜性两方面分别对遗产资源点及城市空间环境展开分析,为大运河遗产保护与规划布局提供重要依据。这对各地进行的遗产保护规划、线性廊道构建、城市风貌建设等内容同样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 贵州肇兴侗寨景观基因信息链构建及其特征分析

      2022(7):49-55.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049.006

      摘要 (129) HTML (0) PDF 1.92 M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少数民族聚落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其景观基因的解译,是保护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重要举措。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侗寨景观基因信息链识别框架,解析其构成要素及特征,提出聚落景观基因的保护策略。结果显示:(1)肇兴侗寨景观基因细分为整体布局、侗寨建筑、景观环境、制度信仰、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基因;(2)肇兴侗寨的景观基因信息链在功能属性上属于典型的宗族纽带型,在形态结构上形成树枝型的空间结构,景观要素分布均匀,且属于核心—边缘型;(3)肇兴侗寨景观基因保护策略为检视与修复侗寨景观变异基因、厘定侗寨景观信息廊道、创新侗寨旅游体验开发模式。从景观基因的视角充分挖掘肇兴侗寨文化景观的特征,为后续聚落景观保护及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指导。

    • >专题Ⅱ 城市绿地系统进化
    • 城市用地语境下国内外城市绿地进化模拟研究进展

      2022(7):57-65.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057.007

      摘要 (16) HTML (0) PDF 2.21 M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绿地进化耦合于城市用地变化,受人为活动与自然效应的综合影响,进化规律的总结归纳有助于探索城市绿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然而目前缺乏对城市绿地进化模拟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借助科学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绘制功能,对2000??-??2020年城市绿地进化模拟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分布和研究趋势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英文文献研究的共性体现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研究尺度的聚焦。中英文文献研究的差异性体现在,中文文献聚焦空间特征挖掘的方法论总结,元胞自动机及其改进模型等技术路径的探讨,城市绿地降温效应及优化策略的探索,驱动机制分析;英文文献聚焦城市绿地进化与城市增长、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城市绿地效能的延展,宏观尺度气候应对以及居民福祉研究,为城市用地的高效配置、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提供理论支撑。未来可从结合学科学术研究热点、明晰用地或空间层面规划衔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 基于时空演变分析的武汉市城市蓝绿系统空间格局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

      2022(7):66-74.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066.008

      摘要 (316) HTML (0) PDF 2.47 M (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蓝绿系统为空间基础结构统筹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目标的发展策略,是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快速发展挑战的共识。研究蓝绿空间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城市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促进蓝绿系统综合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基于时空演化分析视角,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影像解译量化了1996??-??2018年间武汉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引入协同发展评估模型,选取武汉市代表的社会经济指标与蓝绿空间特征指标构建了“经济—社会—蓝绿空间”三者的复合模型,测算了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效益以及复合系统的协同度。研究结果显示,1996??-??2018年间,武汉市蓝绿空间的面积、破碎度及暴雨淹没体积在持续减小,“经济—社会—蓝绿空间”复合系统协同度逐渐升高,这一趋势与武汉市城市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基本相符,表明城市建设质量的提升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城市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将蓝绿空间的形态结构变化置于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之中,量化蓝绿空间形态结构、时空变化的同时,探讨了其与城市经济、社会要素之间的协同演化过程,以期为城市蓝绿空间可持续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 近20年徐州都市圈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2022(7):75-81.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075.009

      摘要 (22) HTML (0) PDF 5.01 M (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徐州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近年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蓝绿空间景观格局的影响逐渐增强。以2000、2010、2020年自然土地覆被数据为数据源,基于景观动态度、景观转移矩阵法和景观指数法,运用ArcGIS10.8和Fragstats4.2软件,对徐州都市圈的蓝绿空间规模和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蓝绿空间规模不断减少,人造地表面积不断增加,且变化速率加快。其中蓝色空间面积缩减显著,主要流向耕地、人造地表,绿色空间面积缓慢增加,主要源自耕地。(2)研究时段内,绿色空间表现为先破碎异质后集聚同质的变化特征,蓝色空间与蓝绿空间表现为先集聚同质后破碎异质的变化特征,空间格局总体趋向复杂化。(3)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受政策、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影响,且城镇化发展是主要影响因素。

    •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龙岩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2022(7):82-89.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082.010

      摘要 (15) HTML (0) PDF 1.81 M (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景观格局反映城市不同要素、资源分布与组成方式,影响城市健康发展,探究城市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能为城市未来规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利用福建龙岩市多时段遥感影像,运用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通过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提取动态变化信息,借助灰色关联度系数,对研究区域中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年间,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田和林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优势景观林地依然呈现明显优势度,但呈下降趋势;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增强且趋于均匀分布;人口数量和结构、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情况是主要驱动力,共同作用影响景观格局变化。针对现状提出策略:(1)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农田;(2)增加城镇区域绿色环境;(3)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基于活力视角的城市公园人群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例

      2022(7):90-97.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090.011

      摘要 (192) HTML (0) PDF 2.74 M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公园承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功能,部分城市公园使用效率低、全天活力不足等现状问题引发了关于如何切实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并满足人群游憩需求的思考。人及其活动是城市公园活力的使用主体与外在表征,手机信令数据的实时性、规模化等优势特性让定量分析城市空间人群行为特征、把握空间活力本质成为可能。选取苏州中心城区23个城市公园,基于活力视角分析城市公园人群时空特征;采用时空间分析法,以人群规模、人群密度作为测度城市公园活力高低的直接指标,由此得到4种活力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分析工具进行城市公园活力与影响要素相关性分析;最终提出城市公园建设应重点考虑周边建筑人群等要素,进行复合式开发和关注公园节点设计,以期全方位提升公园活力。

    • 社区博物馆视角下历史地段老旧社区更新策略研究 ——以重庆李子坝片区为例

      2022(7):98-107.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098.012

      摘要 (62) HTML (0) PDF 2.76 M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历史地段老旧社区兼具历史文化和居住生活双重属性,是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当下,历史地段老旧社区的更新发展面临重物质改善而轻文化回应、发展施力不均、社区内外落差明显、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对社区博物馆理念的解读,构建该视角下历史地段老旧社区“空间载体+文化内核+主体驱动+外部催化”的更新路径,并以重庆李子坝片区作为研究范围,通过资料整理、实地调研、人群访谈等方法,分析其中老旧社区在空间、文化、人群、运营层面的现状特征及发展问题。对应提出重塑山地立体空间体系、活化多元山城文化价值、强化居民主体行动框架、发挥周边产业介入优势4个更新策略,以期为城市历史地段的老旧社区更新实践提供创新思路。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上海长兴岛封闭人工湖生态设计研究

      2022(7):108-114.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108.013

      摘要 (57) HTML (0) PDF 2.53 M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维持封闭人工湖的景观水体水量平衡和水质稳定,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手段,探讨封闭人工湖的生态设计思路,以指导城市封闭水体的生态修复。以上海长兴岛工业园区封闭人工湖为对象,根据崇明当地气象资料和项目设计现状,分析项目区域的水量平衡、水动力模拟和水生态构建。结果表明,人工湖汇流区域内全年有8个月需要外界补水,最大补充水量为80.6 m3/d,可由667 m2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外源补充水。受进水流量大小的影响,水流速度为0~0.02 m/s,岸线曲折凹陷处有多处缓流区;挺水植物以鸢尾、梭鱼草、灯心草等低矮型挺水植物为主,点缀千屈菜、水烛、水生美人蕉等株高1 m以上的种类;浮叶和沉水植物以睡莲、苦草、金鱼藻、黑藻等为主,形成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水生植被带。通过水动力优化、人工湿地处理和水生植被构建的方案设计,维护封闭人工湖的水资源稳定,净化水体水质。

    • >园林空间
    • 山地城市公园冷岛效应的影响研究 ——以重庆主城区公园为例

      2022(7):115-125.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115.014

      摘要 (54) HTML (0) PDF 7.09 M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园作为城市建成环境中的重要降温冷源,对改善城市热岛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为揭示外部环境对公园冷岛效应扩散的影响,以重庆市主城区三个公园为例,采用ENVI反演周边地表温度,分析外部环境要素对公园冷岛效应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个公园降温效应差异明显,花卉园降温效应(2.174℃)>沙坪公园(1.442℃)>大学城中央公园(0.631℃);(2)外部建筑形态和用地功能是影响公园冷岛效应扩散的主要因素,其中建筑围合形态产生的“风墙”对公园冷岛效应扩散具有明显阻碍影响,而大规模不透水下垫面会制约冷岛扩散方向。

    • 基于时空分布特征的近现代校园遗产体系整体性保护规划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

      2022(7):126-135.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126.015

      摘要 (69) HTML (0) PDF 1.82 M (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校园遗产的保护管理方式逐渐从“孤岛式”、重“点”轻“面”的历史建筑单体保护,逐步走向对建筑群体以及校园总体历史风貌的关注,但对地域范围内校园遗产体系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和管理关照不足。为了避免碎片化保护,极有必要基于校园遗产整体分布格局和价值分析,进行校园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规划,从而完整、系统地展示中国近现代教育锐意进取、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以上海市为例,通过空间人文途径,从时空分异角度将近现代上海校园遗产分布特征与城市宏观历史进程进行长时段的横向关联,并对校园遗产的形成、发展、演变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它们在全域空间上的价值等级,进而探讨上海近现代校园遗产体系的整体保护规划与管理策略,探索实现校园文化景观遗产整体保护的有效路径。

    • 城市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空间绩效评价 ——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2022(7):136-145.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136.016

      摘要 (24) HTML (0) PDF 3.50 M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