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Ⅰ 自然保护地理论与实践
    •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研究实践新进展——2021 - 2022第六届生态文明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12):4-10.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004.001

      摘要 (131) HTML (0) PDF 9.79 M (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家公园健康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基础、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关键的技术支撑,生态系统保护的国际理念与中国特色的保护制度相结合,全覆盖、全方位的智能化监测体系是现代国家公园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以监测大数据支撑的智慧决策支持系统与智慧管理是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国际化大都市区需要与之匹配的国家公园和健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支撑,建设长江口国家公园和太湖江南水乡国家公园不仅是生态系统保护的需要,更是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的生态动力需求。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基础的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是世界经济发达地区共同的发展模式,也是上海国际大都市不可缺少的二大标配。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分析的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问题区划解决策略

      2022(12):11-18.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011.002

      摘要 (57) HTML (0) PDF 10.93 M (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实现中国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但处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内部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当前普遍存在二者在空间上的交叉重叠问题,而且在技术上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分析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的理论认知、现状技术实践差异,明确资源价值差异是导致交叉重叠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以生态系统服务为统一价值语境与实现服务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分析框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分类调整交叉冲突区域的技术路线。以山西省级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评估区域文化服务与支持服务,通过Geoda模型分析两类服务与用地格局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结合风景名胜区相关规范要求展开风景资源评估、生态敏感性评价与流域单元完整性分析,根据结果初步确定交叉区域的调整意向与分区优化建议,最终结合行政边界、三区三线、退耕还林边界、文物保护边界和矿业开发边界等范围线协调确定风景名胜区边界范围。区划方案以生态系统服务效率最优为目标,解决了既往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导致的保用冲突问题,可为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整合优化提供参考。

    • 基于适宜性分析的生态—文化复合型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 ——以云南普洱为例

      2022(12):19-27.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019.003

      摘要 (213) HTML (0) PDF 10.99 M (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生态—文化网络构建有助于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完整性的保护,连续并完整的生态系统作为文化遗产资源的基底,对保护遗产廊道区域生态环境及沿线的历史传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适宜性分析方法并运用最小累计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空间结构及层次,确定“源”和阻力面,运用GIS的成本加权距离模块,分析其空间的通达性及适宜性,构建生态网络并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廊道网络抽象成节点和廊道连接而成的网络。运用生态学中的斑块—基质—廊道的原理及α、β、γ,三个结构指数对网络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优化的生态—文化复合型遗产廊道网络。研究表明:单纯依托物质文化遗产或者选取自然要素而构建的遗产廊道网络会导致连通性不高,或连通性较高但回路较少等网络连通性问题。基于生态—文化廊道网络的评价分析可知,双要素廊道网络优于单个要素的廊道网络,具有网络连线数量较多、连接性较好,节点之间彼此形成了一个较稠密的通道网络等优势,能够促进遗产廊道网络的构建并有利于遗产的保护。有助于实现遗产廊道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目标,并为今后类似大型生态—文化网络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价值。

    • 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响应研究

      2022(12):28-37.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028.004

      摘要 (33) HTML (0) PDF 11.08 M (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日益增强,往往带来景观格局变化等潜在威胁。为揭示景观格局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关系,识别二者耦合作用形成的生态环境破碎区域,以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对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时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在空间上的响应关联,进而叠加耦合出人地矛盾突出区域,作为潜在的重点关注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人类活动干扰增多,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增强;近20年来人类活动强度高值区域面积逐年扩大且分布于低海拔区域,聚集在研究区域的北部三泉镇及南部金山镇等村镇聚落,高聚类区主要为建设用地与耕地区域;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较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中变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金佛山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耦合的人地矛盾突出区域在空间分布中呈围绕南部及北部村镇扩张趋势。

    • 基于景观生态评估决策支持系统的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研究

      2022(12):38-45.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038.005

      摘要 (24) HTML (0) PDF 10.79 M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0多年来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的回顾与整理,指出荒野保护包括对荒野地的保护和对不同用地荒野性的保护两个层面。依据荒野的起源可以分为:(1)城市扩张中直接面临对未开发荒野的转化;(2)城市转型中面对棕地(工业用地的退出与转型);(3)废弃地(农田与乡村土地的弃置)的野化;(4)城市收缩中面临人工管理的退出、自然过程的进入等。提出应用野外调研、监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评估的方法,构建景观生态评估决策支持系统,在不同规划目标体系下,对荒野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规划。虽然中国城乡发展中对生物多样性、荒野保护的认识与制度建设还远远不够,但在城市治理与生产实践中已展开各类实践探索,各个层面决策者保护荒野与生物多样性的主观意愿不断增强,使得基于现场调查与生态评估的景观决策支持系统在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具有了极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从允许开展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生物多样性效益后研究,到开展对规划建设前的预研究,到主动进行保护为主的城市发展规划,到生态农业中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主动保护的探索,10年间,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因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渐渐深入而越发科学。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后引起更多关注与重视,更多人力投入这一领域,或将迎来荒野保护的蓬勃发展。

    •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游客行为研究 ——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2022(12):46-51.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046.006

      摘要 (70) HTML (0) PDF 10.16 M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和管理游客行为是自然保护地平衡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前提,也是优化旅游体验的关键。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联通手机信令数据,从游客画像、时空分布等方面分析游客行为,为泰山风景名胜区的游客管理和旅游提质升级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游客画像方面,泰山游客以18~50岁的中青年群体为主,且19~24岁的学生群体占比高;一半以上为省内游客,除泰安本地外,济南游客占比最高,其次是济宁、临沂和青岛游客;省外游客以河南、河北、天津、江苏等近程客源市场居多。(2)游客空间分布方面,绝大多数游客仍选择最经典和传统的红门游览线登山,其次选择可乘坐大巴车登山的天外村游览线;从桃花峪游览线和天烛峰游览线登山的游客较少。(3)游客时间分布方面,泰山游客最高峰出现在清晨5~6点的观日出时段,次高峰为中午11~13点,晚上19~20点游客量最低,但仍有游客在山上停留,且夜爬泰山成为颇受欢迎的特色体验。(4)游客住宿倾向于选择万达广场商圈和泰山火车站周边。基于泰山游客行为提出如下发展建议:推动发展桃花峪至岱顶游线,改变游客单线往返、时空分布不均衡的格局,带动泰山西部区域旅游发展;山上山下联动,山上发展行进式观光旅游,山下结合周边区域针对泰山顺访游客发展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等互补业态;面向“昼登泰山”与“夜爬泰山”的两类游客群体,结合泰安市区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补齐不同时间段产品,构建“大泰山全时空体验闭环”。

    • 基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广东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高质量发展探讨

      2022(12):52-55.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052.007

      摘要 (20) HTML (0) PDF 5.58 M (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1956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已经基本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原因,自然保护地存在着交叉重叠、权属不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然保护地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国内自然保护地发展现状,分析自然保护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后高质量发展方向、主要目标与实施要求,并以广东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探讨基于整合优化后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途径,以期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和社区发展等多种功能充分发挥提供案例。

    • >专题Ⅱ 景观治理与有机更新
    • 城乡融合治理下基于有机更新的上海奉贤新城绿环规划

      2022(12):57-64.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057.008

      摘要 (56) HTML (0) PDF 11.13 M (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由城乡分离分治、城乡统筹发展进入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要趋向的新发展阶段,地处乡村与城市交界地带的绿环具有特色的地理区位、独特的景观资源和多样的土地性质,在城乡要素流动聚集方面具有重要的媒介作用,相比于城市公园绿地和远郊自然生态空间,更具有实现城乡融合、助推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潜能。以上海市奉贤新城绿环规划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当代有关绿环复杂系统特征、多元复合和全域联络的时代职能以及影响国内绿环“易规划、难实施”的关键因素,提出绿环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地这一发展目标,基于有机更新理论认知,通过构建城乡生态网络、协调城绿发展布局、引导生态价值转化、健全游居服务体系4个方面的规划路径,建立融入城乡发展的绿环有机更新范式。最后从空间层面的管控引导、资源层面的统筹利用规划奉贤新城绿环的土地安排,借助有机更新理论运用规划工具,引导绿环的生态价值活化与土地有效更新,以期为当下城市近郊绿环规划和绿环空间有机更新方法提供一定的规划经验和实践思路借鉴。

    • 基于历史环境保护的江南城山空间叙事模式研究 ——以清代史志为中心

      2022(12):65-72.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065.009

      摘要 (57) HTML (0) PDF 11.47 M (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南城山不仅是江南城市具有地域性、以山地作为地标符号特征的自然环境,也是江南城市以城与山共同构成,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环境,更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赓续江南文脉工程的生态核心与绿色核心。快速且无序的城市化引起的诸多城市病,已造成城市历史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与文脉的断裂,江南城山也难逃厄运。修复城山有赖于历代史料中相关的重要信息,以清代史志中明确记载有清晰的文字与生动的图像为佳。以明清时期的宁苏松常镇杭嘉湖八府及太仓州所代表“江南”的城山为研究对象,借助清代较为全面且丰富的史志作为文献资料来源,针对城山历史环境于原真性与整体性保护存在的不足,运用空间叙事理论提出适合于城山历史环境保护的“空间叙事”模式框架与方式,以期为江南地区城山历史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发展提供可行的景观治理思路,打造具有彰显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城山现代胜景,以及为其他区域城山历史空间的保护工作提供切实的参考与借鉴。

    • 面向有机更新的新城绿环精细化调控 ——以上海市青浦新城绿环为例

      2022(12):73-79.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073.010

      摘要 (45) HTML (0) PDF 8.90 M (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城是上海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的重要战略空间。地处城市边界的新城绿环在推动城乡融合、优化产业格局、改善城乡品质、引导生态价值复合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上海新城绿环生态功能单一、建设空间紧张、建成环境品质有待改善等问题,基于当前绿环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影响新城绿环建设“盲目性、单一化、实施难”等问题的共性因素,提出存量发展时代下,新城绿环面向有机更新的精细化调控方法。最后结合青浦新城绿环的规划实践,以新城绿环现状生态敏感性评价为基础,对照《上海市建设用地管理办法》、上海市“104区块、195区域、198区块”等相关规定对绿环内建设用地的管控要求,借助综合评价法充分挖潜各类闲置、低效用地位置并测算用地规模。同时,结合青浦新城绿环的自然水林网络与历史人文特色,分别从生态敏感性分析与生态安全网络构建、水林整治与游憩功能叠加、景观风貌提升与基础服务设施配套等角度切入,探讨新城绿环绿地系统精细化调控的实现途径,引导绿环土地有效发挥其复合多元的生态服务潜能,实现绿色生态空间价值激活,以期为当下城市新城绿环建设与有机更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 大都市近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 ——以上海环东村为例

      2022(12):80-85.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080.011

      摘要 (85) HTML (0) PDF 8.41 M (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都市近郊村是城乡融合过渡地带,双向的人口和资源流动对乡村空间环境带来冲击,公共空间治理已超出物质环境整治的范畴。梳理乡村公共空间内涵与特征,提出与大都市近郊村“过渡与融合”特征相匹配的公共空间治理目标——包容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与构建社区公共秩序认知的共识。结合《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保证公平与兼顾差异、品质提升与底线保障、特色保护与灵活利用、复合集约与参与引导4组针对大都市近郊乡村的公共空间治理价值导向。以毗邻上海张江高科园区的环东村为案例,借鉴《导则》的场景引导方式,以4种代表性场景作为示范,提出大都市近郊村公共空间的愿景设想和治理策略:乡土文脉场景强调内生型公共空间的特色识别与强化,集合创新场景带动零散低效空间的创造性利用,未来创业场景侧重嵌入型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与带动,参与融合场景引导聚集性空间的社区共识构建。

    • 共治的景观系列参与式设计营造工作坊 ——基于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的景观教学模式融合探索

      2022(12):86-92.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086.012

      摘要 (27) HTML (0) PDF 8.90 M (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及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过去对于规划设计师单一的教学指导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参与式教学工作坊的出现,有助于解决当下教学与实践脱节、各教学模块各自为政的问题,对于探索城市更新及基层治理路径也有借鉴价值与启发意义。以“共治的景观”工作坊为例,从课程内容及内涵建设的时间脉络、流程为主线,其主要经过“观察、发掘、博弈—交互意识训练—项目方案落地—网络化建设探索”4个阶段发展演变,其脉络与社区花园参与式设计营造网络的建设探索与发展轨迹相辅相成。以阐释实际案例与课程发展进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探索校社高校互动的新方式,从而肯定高校产学研与社区营造进程及基层治理共同体探索之间相互促进、推动发展的深远意义,以此为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与高校教学互动的创新思维带来启发。

    • 基于社区生活圈空间属性的中国公园绿地规划理念、研究及方法述评

      2022(12):93-98.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093.013

      摘要 (84) HTML (0) PDF 7.31 M (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社区生活圈视域明晰公园绿地规划完善的方向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立足社区寻找公园绿地均衡公平布局和增效提质路径的理论需求。辨析社区生活圈空间属性并以此为视域对公园绿地规划理念、研究和方法进行评述,得出以下结论:(1)社区生活圈协同关联的物质、社会和行为空间属性是其区别其他基本单元的亮点所在;(2)当前公园绿地规划基本能够衔接社区生活圈物质空间规划,但有待给出物质、社会与行为空间属性协同优化的解决方案;(3)必须正视公园绿地的需求及供需匹配关系,它们是现阶段完善公园绿地规划理念、研究及方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旨在为公园绿地规划提供适应社区生活圈构建及存量更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 >园林空间
    • 质任自然 ——陈从周复建昆山遂园的法与理

      2022(12):100-109.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100.014

      摘要 (46) HTML (0) PDF 14.48 M (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昆山遂园原是清代徐乾学的私园,选址于玉峰山北麓。在亭林园重建的背景下,陈从周于1983-1984年间现场指导遂园复建的定位并推进具体设计,遂园是其园林作品中唯一的山地园林,具真山真水特征。结合文献资料、访谈和实地调研,梳理了遂园自宋至今的演变历史和当代复建的历程,从“相地山林、自然理水、植竹栽花”三方面分析受陈从周指导的因山就势、因水成景、因隔成趣等造园手法,最后提炼总结了陈从周在遂园复建中“因地制宜、还我自然、质感存真”的造园理念,陈从周顺山水格局,溯古人之意,续园林前笔,从而推动并实现了遂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 山东建筑大学樱花园LID雨水系统设计与景观化实现

      2022(12):110-118.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110.015

      摘要 (46) HTML (0) PDF 11.13 M (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球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快速扩张的不透水下垫面导致城市雨水径流量不断增加,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对城市雨洪的调节作用受到重视。以山东建筑大学樱花园建设为契机,尝试将海绵措施的选择、体系构建、景观化处理和实施融入设计和施工建设全过程,运用SWMM模型对方案进行定量验算,比选出最优LID设施组合和规模,结果表明:在1 a、2 a、5 a和10 a重现期下,LID设施对系统峰值削减率分别为23.35%、23.42%、23.18%和23.10%,峰现时间分别推迟2 min、3 min、5 min和7 min,模拟数据表明LID设施能够有效降低地表径流和峰值流量,延缓了峰现时间,达到和开发建设前基本吻合的效果。积极寻求雨洪管理与园林景观的交汇点,将海绵设施景观化,以多样组合式透水铺装、自然旱溪式排水明沟、精细配植式雨水花园和功能复合式蓄水池等策略,进行了一次既具功能性又具景观性的海绵绿地建设实践。

    • >园林艺术
    • 古代惠州西湖演进过程研究

      2022(12):119-128.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119.016

      摘要 (126) HTML (0) PDF 13.40 M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古代惠州西湖以“苎萝西子”质朴之美被称为“三大西湖”之一,却在近现代城市建设浪潮中渐失本色。研究古代惠州西湖的演进背景及过程,有利于认知其遗产价值,并对当代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根据古代惠州西湖营建行为的史料记载,将研究时域分为唐、宋、元、明、清5个主要阶段,进而对5个阶段的惠州西湖平面图进行了初步考证。探讨了时代背景如何影响岭南区域发展,进而影响惠州城市建设,最终作用于惠州西湖风景营造,并对各阶段惠州西湖风景营造特点进行归纳。古代惠州西湖历经唐代萌芽期的铺垫、宋代成长期的第一个高峰、元代停滞期的低谷、明代成熟期的第二个高峰、清代全盛期的第三个高峰,与时代、区域、城市共兴衰。

    • >应用研究
    • 公园绿地和广场空气颗粒物浓度对比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12):129-134. DOI: 10.12193/j.laing.2022.12.0129.017

      摘要 (167) HTML (0) PDF 8.09 M (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气污染是中国城市环境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场地尺度的污染防治面临巨大压力。一些研究认为城市绿地对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也有部分研究提出了质疑,认为绿地植被加剧了空气污染。鉴于结论的不一致性,选择西安地区公园绿地丹枫园和紧邻的开敞广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分析,采用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对距道路不同水平距离的颗粒物浓度和气象因子进行为期一周的连续监测,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温度、气压、湿度和风速对PM2.5和PM10浓度均有显著影响,湿度和风速对颗粒物的影响存在阈值,湿度阈值为70%,风速阈值为1.8 m·s-1,颗粒物浓度随着湿度和风速的增大而升高,湿度和风速超过阈值时,颗粒物浓度逐渐降低,但广场风速超过阈值时,广场PM10浓度继续升高。(2)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呈“峰谷型”,6点至8点,19点至24点颗粒物浓度较高,样地内颗粒物浓度随水平距离增加而升高,绿地内颗粒物浓度低于广场。10点至18点颗粒物浓度较低,颗粒物浓度随距离增加而降低,绿地内颗粒物浓度高于广场。(3)对比硬质广场,绿地能有效削弱颗粒物浓度峰值和PM10浓度。结果表明绿地主要通过影响绿地风速和湿度等气象因子,调控颗粒物的扩散和沉降,可以有效阻滞和清除颗粒物,特别是粗颗粒物。研究结果能为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标的公园绿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