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4-9.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004.001
摘要:基于对北京老城微花园参与式设计共建持续7年的研究,并通过一系列落地实践,对微花园城市绿色微更新设计治理途径进行了阶段性和体系化探索。北京老城微花园城市绿色微更新,将“微花园”作为一种设计治理手段,以“小微空间”和“人”为更新对象,以“1+N+∞”为更新模式,通过搭建社区营造和社会治理平台、组织参与式设计工作坊和共同营造、建立共治共享的认领认养和后期维护机制等更新路径,总结出一套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从社区辐射到街区的,适应于北京老城区居民日常生活和可持续存量发展的城市绿色微更新途径。
2022(11):10-19.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010.002
摘要:伴随城市的精细化治理,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关注居民生活的社区邻里单元,聚焦社会关系的激活,小微公共空间的更新越来越多地影响大环境生活圈网络的舒适度。针对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综合问题,以人民需求与社会关系为导向,以小微公共空间的更新为切入点,将小微公共空间与社区生活圈的治理进行链接,研究如何利用小微公共空间的更新来完善社区生活圈的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从梳理小微公共空间对社区生活圈发展影响的背景及脉络出发,分别从小微公共空间前期场地挖潜、平台搭建的制度治理,空间设计中对生活圈的需求、文化、人居环境及网络结构的治理,后期社区自治、多元参与、社区营造的运维治理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织补社会网络,打造舒适健康的生活圈体系。
2022(11):20-27.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020.003
摘要:在城市建设转向精细化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的背景下,城市口袋公园以其灵活小巧、功能多样的特点对改善城市面貌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当前已建口袋公园存在空间活力不足、管理缺位等现象,先通过厘清国内外口袋公园发展脉络及时代价值,然后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城市口袋公园营造相关联,从生态可持续、空间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对其展开探讨。最后结合广州市初心田园口袋公园营造实践,提出亲自然设计促进环境友好、多元需求指导空间治理、自然教育助力场所赋能和全周期治理融入多方参与等设计策略,对于我国推进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探索高效益的可持续城市微更新实现路径具有指导意义。
2022(11):28-35.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028.004
摘要:老旧小区微空间更新是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重要环节之一。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共同缔造”理念,老旧小区环境更新需改变单一主体模式。依据合供理论相关文献,阐述合供理论的概念辨析、影响因素与分析框架的研究进展。分析北京市老旧小区多元主体需求矛盾、社区空间规划不当、政策更新和资金缺乏等现实困境,反映社区公共服务动员力不足、专业性不强、覆盖面不广的问题,总结合供模式下微空间更新的三条路径,涉及重要合供主体和关键合供环节。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案例表明,社区内部公共空间和居民的合供行为相互影响,同时北京市引入责任规划师制度有效促进了居民合供行为。合供模式有效发挥了责任规划师的作用,激发了居民主体性,形成了可持续的社区更新路径。
2022(11):36-41.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036.005
摘要:公众参与社区小微空间改造,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幸福感,塑造空间活力。以金侨时代家园“生命之环”社区小微空间更新为例,探讨公众参与社区小微空间改造的实施路径。“生命之环”社区空间更新设计,从社会基层治理和参与式设计视角出发,以打造全龄友好、全民参与的社区公共空间为目标,采取社区营造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小微空间更新的公共参与路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党建引领,在理念上践行绿色低碳,形成多方协调、多方联动,可持续、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2022(11):43-50.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043.006
摘要:社区花园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社区尺度上的重要生态战略节点。在分析社区花园的生物多样性价值、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概括社区花园生物多样性特征与设计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1)系统甄别选址——构建社区花园潜力空间地图,识别城市社区中可用于社区花园建设的闲置或低效空间,串联成网,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能效;(2)环境污染防控——构筑环境友好社区花园,评估场地污染等级,治理场地潜在环境风险,营造生产适宜性社区环境;(3)生态介入空间设计——强化多样性赋存生境塑造,尊重场地原生地形地貌特征,营造丰富生境类型,打造以本地植物为主的多层次植物结构,为昆虫等动物提供城市栖息场地。研究通过构建复合功能景观,强调公众参与,创造生物友好型社区花园设计模式,为今后开展社区花园建设提供参考。
2022(11):51-59.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051.007
摘要:生物多样性对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同时体现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和游憩性的价值十分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缺少生物多样性认知与偏好的有关知识。以陕西省咸阳市小西湖湿地公园为例,基于实地调查并构建小西湖植物多样性评价体系,评估了小西湖的植物多样性水平;采用游客受雇拍照法获取了受访者对小西湖植物多样性的认知和游憩偏好;最后分析了实际植物多样性、人类认知与游憩偏好三者的关系。在小西湖5类绿色空间里,复层结构的植物多样性最高;人们能够正确识别不同生境的植物多样性,并偏好水体环境和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复层结构。整体而言,受访者认为小西湖的植物多样性较高,并认为养护管理是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措施。可为平衡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居民户外游憩需求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
2022(11):60-67.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060.008
摘要:城市是生物多样性关注的热点区域,亦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组成部分。风景园林、城乡规划领域既往研究中多次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然而对具体的保护方针措施及政策研究较为笼统,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充分开展。围绕日本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地规划热点,基于深度案例解析其生物多样性导向下城市绿地总体规划相关施策;并以日本新宿区为核心案例,分析城市中心区范围内生态网络构建方法,厘清日本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具体流程;总结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地系统规划经验,以及国内绿地规划实际,讨论其规划施策经验在中国相关领域的可借鉴性,为未来国内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划管控施策及理论方法层面参考。
2022(11):68-76.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068.009
摘要:公众健康与景观环境密切相关。在平疫新常态背景下,健康景观尤其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对健康景观的研究在10年间增长了近75%。基于对国内外健康景观发展进程的梳理,以CNKI数据库3 139篇中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客观定量地展现当前健康景观研究领域的现状概况和发展脉络,识别其研究热点,并结合对重要文献的深入解读,揭示健康景观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前沿方向。结果表明,国内健康景观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关注热点聚焦在康复花园、城市公园、绿色空间、公众健康、园艺疗法等方面;其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构建模型、知识图谱分析等的定量评价方式增多。未来将更注重后疫情时代健康绿地景观的营造,并进一步结合大数据技术,注重多学科交叉,从而指导健康景观的设计与管理,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2022(11):77-84.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077.010
摘要:当前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康养花园成为风景园林行业面临的新机遇,对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起到积极作用。从空间布局、种植景观、道路组织、康养疗愈、组织参与等方面总结国内外康复花园及社区花园的设计手法,探讨康养模式社区花园的设计特色和技术手段,以应对日益显著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以厦门苏厝溪社区花园为例,借助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系统提出社区康养花园在空间布局上的丰富性及需求性设计、交通及设施的无障碍设计、植物景观的本土化选择、季相变化及疗愈功能设计、公众参与活动等。总结社区康养花园的设计要点及通过提升感官体验增加疗愈功能的设计方法,并在植物景观塑造上突出南亚热带特色。
2022(11):85-90.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085.011
摘要:生态敏感性指在外界干扰下,通过区域内环境对其他生态系统所处干扰来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生态敏感性分析能为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选取贵阳市花溪区6个生态敏感因子(高程、坡度、坡向、水域、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对花溪区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花溪区生态敏感程度总体偏高,极高敏感至非敏感区占比分别为18.7%、32.6%、24.9%、16.3%、7.5%,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东部及北部区域生态敏感性较高,中部及东北部区域较低。通过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以期为生态景观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2022(11):91-98.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091.012
摘要:湖岸空间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环境变化最为复杂的陆生生境之一,具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功能。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北岸临近交通干道及城市建成区,湖岸景观建设在初期效果较好,但由于缺乏生态设计理念,湖岸空间结构和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以提升湖岸空间品质和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将小微湿地作为湖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结构成分,从地形、基底结构、水文、植物群落设计等方面,探讨了湖岸小微湿地生态设计及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建成后的双桂湖北岸小微湿地群,发挥了净化地表径流污染、提升生物多样性、调节局地气候、提升湖岸景观品质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创造了可持续的优良湖岸生态空间,为湖岸生态修复与可持续管理提供新的理念与思路。
2022(11):99-106.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099.013
摘要:基于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基础和认识论背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围绕17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我国两种类型的山水价值研究,以历时性分析方式分类阐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山水内容及其关联。其中,物质世界的山水研究主要围绕自然山水、古典园林等自然地理空间的山水内容展开,呈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整体价值;精神世界的山水则以山水诗、山水画等文化艺术内容为核心,蕴含着深邃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两种类型的山水内容彼此影响、相互渗透。研究结果对西方哲学、美学作出了创新性贡献,但其西方思维与语言、时空障碍的局限性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应基于自身文化优势开展国际交流互鉴。
2022(11):107-115.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107.014
摘要:清西湖十景御碑亭的建立使初创于南宋的西湖十景得以固址求实。御碑亭历经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发展至今,是西湖十景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基于古籍文献、图像资料,结合实地考察,追溯构建历史,梳理其景观变迁历程,总结西湖十景中十座御碑亭历经“御书亭—御碑亭”组合营构、题诗增刻的发展,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得以全然成型;长期发展中因历史变故、市政建设影响,其位置、形态、功能经调整后进入平稳发展,从古今御碑亭景观营造角度为西湖文化景观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增加对园林空间中碑亭建筑应用的历史认识。
2022(11):116-122.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116.015
摘要:旱喷作为一种城市中常见的小型水体,不仅具有良好的观赏性,还能较好地调节城市局地热环境。以重庆礼嘉智慧公园旱喷广场为研究对象,根据距离、下垫面、启闭状态的不同,选取16个测点,对其周围的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等气象因子进行旱喷降温增湿效应的实测分析。结果显示,夏季旱喷对周围环境12 m范围有明显的降温增湿效果,其平均干球温度最大降5.94℃,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增10.34%,黑球温度最大降9.49℃。距离旱喷越近,越靠近下风向区域,旱喷的降温增湿效果越明显。不同的下垫面和环境配置对旱喷降温增湿的效果不同,辅助旱喷降温能力由强到弱为:草坪+乔木>花岗石铺地>煤矸石+花坛;提升旱喷周围增湿能力由强到弱为:草坪+乔木>煤矸石+花坛>花岗石铺地。旱喷关闭后105 min内,对周围的温湿度仍有较大影响,降温增湿速度也会发生显著变化。探究夏季旱喷降温增湿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后续城市中旱喷的相关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2(11):123-129.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123.016
摘要:滨水慢行绿道作为沟通城市水陆空间的绿色长廊,是城市居民进行绿色慢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POE调查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从生态要素、设施要素、景观要素、公园管理要素4个层面下的19个评价指标,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构建评价体系,对海口湾滨水公园的慢行绿道使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结果提出使用性提升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游者对海口湾滨水公园的综合使用评价较为满意,结合游者特性和行为特性分析,其中生态要素对慢行系统使用的影响最大,景观要素和公园管理要素次之,游憩要素比重最小。
2022(11):130-137. DOI: 10.12193/j.laing.2022.11.0130.017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及新冠疫情的背景之下,老旧社区微更新成为城市发展更新的重要举措。“城市针灸”理念视角下的社区微更新作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改造的一种新方式,具备成本较低、把脉精准的介入特点。以济南市舜玉花园社区为例,基于“城市针灸”理念,结合现状调研进行分析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把脉,运用行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了解居民行为活动频率及功能满意度,最终确定社区微更新的针灸点。并从微小型的点式嵌入、空间多功能重构及多元化智慧社区三方面提出微更新优化策略,为当前老旧社区微更新提供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