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学刊(2025.04)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
  • 《园林》学刊(2025.03)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景观地方性与场所依恋
  • 《园林》学刊(2025.02)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可持续城市与社区景观
  • 《园林》学刊(2025.01)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都市圈蓝绿空间与保护地
  • 《园林》学刊·名单公布丨《园林》学刊第二届青年编委会委员名单
  • 《园林》学刊·名单公布丨2022-2023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 《园林》学刊·结果公布丨《园林》学刊2022-202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
  • 《园林》学刊丨2025年《园林》学刊专题征稿
2025年 第42卷第4期
主管单位: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国际刊号:1000-0283 国内刊号:31-1118/S
创刊:1984年 类别: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
出版周期:月刊 发行:全国发行
出版单位:《园林》编辑部 邮发:4-396
  • 当期目录Catalogue
  • 往期精选Review
  • 理事专栏Column of the Council
  • 过刊浏览Browse
    全选
    显示方式: |
    2025年 第42卷第4期
      专题 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
    • 臧亭,富婷婷,张浪,李晓策,郑思俊

      2025,42(4):4-9

      Abstract: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超大城市面临生态空间价值认知不足、生态网络连通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其高质量发展。城市高质量发展需在人地和谐、宜居宜业、公共公平、高效治理等多维度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探讨基于公园城市营建理念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破解生态环境瓶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社会与文化共同繁荣,以超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理论构建,剖析公园城市理念与超大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提出生态(E-PARK)、网络(N-PARK)、开放(O-PARK)、创新(I-PARK)4个维度的发展路径,并结合国内外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园城市建设能够有效破解超大城市生态环境瓶颈,通过构建安全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形成系统连接的公园网络、营造开放共享的绿色空间、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旨在为全球超大城市应对生态与社会挑战提供有益参考,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 聂小明,程瑞霞,崔健

      2025,42(4):10-17

      Abstract:

      基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双重驱动背景,以公园城市理论为指导,选取江南水乡城市典型代表、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昆山为实证案例,系统探讨县域单元公园城市建设范式。通过“理论框架—实践路径—效益评估”三个维度,以生态网络分析视角,解析昆山蓝绿织城、公园融城、场景营城、智慧理城4大核心策略的实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江南水乡城市建设面临生态基底保护与城市发展需求、文化传承与空间更新以及县域资源有限性与全域统筹目标的三大矛盾。昆山通过构建“七横四纵”生态廊道系统(完成189 km)与489 km绿道网络,形成全域生态基底;建成446座公园绿地与410处“昆小薇”微更新项目,实现绿化废弃物100%资源化利用,打造公园融城;首创“城市管家”协同治理机制使试点区域公众满意度达93.27%,创新公园城市管理模式。揭示出“生态网络优化—空间品质提升—治理模式创新”的耦合发展路径,形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筑基、文脉传承、数字赋能”公园城市建设模式,为长三角地区县域城市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样板。同时,昆山实践创新性地拓展了公园城市理论在县域尺度的应用边界,对推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生态空间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 陈明坤,高歌,苟丹丹,李艳华,张清彦

      2025,42(4):18-26

      Abstract:

      在当前国家层面实施标准化战略背景下,成都全面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标准体系。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下,城市用地进一步精细化集约化,公园面临体系、功能以及建设主体等诸多转变,原有侧重基本指标和基本服务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缺乏对公园植入业态的规范化指引,较难引导公园活力提升及可持续发展。基于成都公园的多元功能和人本需求调研分析,从标准化视角,提出公园场景营造与业态融合的理念、路径、技术创新策略,并通过系统搭建标准化技术框架、科学引导公园类型发展、以场景营造促进功能复合、以需求导向公园业态融合的标准化路径,促进公园活力提升,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生态价值转化模式,实现公园场景营造与业态融合的建设、管理、运营有标可依。

    • 赵逸卓,郑思俊,贺坤,张嫣

      2025,42(4):27-35

      Abstract:

      城市绿地系统的核心构成要素为附属绿地,其开放共享性是构建公园城市的核心策略之一。选取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作为研究案例,聚焦区域公共绿地的供需关系,筛选出案例范围内供给不足的区域,并通过实地调研挖掘出供给不足区域内具备一定开放可能性的附属绿地。通过景观功能、空间布局两个维度,筛选出评价附属绿地开放潜力的关键指标,并对莘庄镇低供给区域的36处附属绿地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讨论高开放适宜性附属绿地对区域的绿地供需情况的增补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附属绿地的开放对于部分区域的绿地供需情况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部分未得到改善的区域可以通过对附属绿地的精细化开放管理、分类别规划设计、多元参与的维护模式进一步提升附属绿地的开放潜力和价值,为高密度城区的附属绿地开放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 杨博,殷明,董楠楠,刘知为,张志明

      2025,42(4):36-43

      Abstract:

      以公园数字化场景为切入点,对公园数字化系统的架构模式开展研究,是一种新颖的研究视角。梳理公园数字化场景的基本类型、建设情况和未来趋势,结合公园城市背景、行业政策导向、发展制约瓶颈等关键问题,提出兼顾公园体系数字化转型和公园个性化发展的系统架构模式。研究指出,中国公园数字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建设维护成本、标准化建设、数据挖掘利用等环节存在巨大提升潜力。国际公园数字化发展在技术应用、顶层设计和建设理念等方面具有可资借鉴的先进理念,宜结合中国国情兼收并蓄。梳理提炼国内公园数字化系统架构模式实践经验,以上海市为例,当前公园数字化系统呈现“分立型”“集中型”“多元型”三种典型模式,每种模式各有适用场景,不可仅从技术是否先进的角度进行简单褒贬。针对发展制约瓶颈,提出“一核多模”架构模式,即统一的通用核心、可选择开发模式、可复制功能模块,旨在促进系统融合、降低综合成本、丰富个性化功能、整体提升公园体系数字化水平,能够为公园城市管理和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 龚苏宁,张琳

      2025,42(4):44-54

      Abstract:

      挖掘新时期乡村景观地方性特征和价值、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推动上海公园城市的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在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进行区域尺度乡村景观要素地方特征提取和影响因素评价方面尚有探索空间。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通过语义分割方法分析街景图像数据及多重聚类叠加,提取乡村景观多要素的地方性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随机森林算法测评各类驱动要素与乡村景观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嘉定乡村景观的环境绿视度、天空开敞度、建筑密集度、道路宽阔度、小品丰富度、场所围合度呈现明显不均衡分布的特征;(2)多重聚类结果显示嘉定乡村景观的穹色空间、绿色空间和灰色空间呈现相互交织分布的格局;(3)多维度因子共同影响乡村景观特征的形成,乡村产业维度的因子交互作用最强,其中GDP与商业活力的交互值最高。基于以上发现提出嘉定区乡村景观地方特征的提升策略,为公园城市背景下乡村景观特征的评价和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提高乡村景观品质和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席娅宁,张沛

      2025,42(4):56-66

      Abstract:

      郊野公园作为城市边缘区重要的生态空间,近年来出现景观风貌趋同、功能单一、潜在效益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为提升其建设效能,选取西安樊川郊野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识别其功能属性,从多维效能角度出发,构建郊野公园效能评价体系,将影响公园效能的关键要素进行层级分类和权重计算。结果表明:樊川郊野公园整体效能处于中等水平(3.224),其中准则层重要性排序为生态效能>游憩效能>社会效能>文化效能,效能得分排序为游憩效能>生态效能>文化效能>社会效能,将权重数值和效能评价得分导入象限矩阵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得出20项指标因子的象限定位结果。最后,从效能薄弱环节入手,进一步提出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生态治理、促进文脉传承、推动社会交往的优化策略。

    • 杨婉,霍丹

      2025,42(4):67-76

      Abstract:

      区域生态网络是保护生态安全的基础,生态修复关键区确定及有效诊断是治理与恢复生态系统的关键。以辽西走廊为例,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性、生态环境质量重要性和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生态网络与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治理优化策略。结果显示:(1)辽西走廊生态环境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西部较好,东部与北部较差;(2)识别出66个生态源地、111条最佳生态廊道、11处生态夹点、13处生态障碍点与8处生态断裂区,构成“三环、五区、两干、七支、一屏、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3)生态修复关键区由源地、廊道、夹点、障碍点共同组成,根据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防护区、生态恢复区、生态控制区与生态发展区,结合相关生态问题提出相应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辽西区域生态安全保护提供参考,助力生态高质量发展。

    • 廖信春,陈晓玲,丁传标

      2025,42(4):77-83

      Abstract:

      文化景观特征挖掘对于构建瑶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图谱,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推动粤北民族地区乡村文旅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以粤北高山瑶族典型村寨南岗古排为例,从村落选址与文化景观格局、民居形式与材料装饰风格、聚落空间形态、信仰文化等方面解析了粤北瑶族人地持续互动过程中传统村寨文化景观的构成、组合及典型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粤北瑶族传统村落具有山地垂直聚落文化景观格局、联排开放的排屋式民居与原生质朴的装饰材料、血缘与地缘交织的内聚性聚落形态、盘王庙与龙头石轴线引领的信仰文化景观特质。这些复合、多元的文化景观特征是瑶族迁徙历史与民族信仰、山地环境、瑶老制社会组织、汉文化扩散交融等多要素耦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以血缘划分居住单元并融合陡坡地缘因素的传统社会组织结构是南岗瑶寨聚落文化景观特质形成的核心。

    • 园林空间
    • 严敏,丁冉,刘阳

      2025,42(4):84-91

      Abstract:

      徽州传统村落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古代文献中有大量以八景、十景形式记录的村落景观。声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传递出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域的珍贵信息。以地方八景记录为切入点,通过图文解读筛选出声景景目203个,在此基础上通过八景诗文、八景图的解读及GIS空间分析,重点分析声景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一步解读其中的声景营造手段。研究结果发现:八景记录中的声景类型主要为自然声、活动声、文化声三类;声源在空间分布上呈团状分布,与区域内具有八景记录的村落数量、自然环境、地理优势、文化风俗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梳理徽州村落八景中的声环境与自然风光、人文活动之间的关系,得出“借景听声”“主次分明”“人与景的互动”的声景特征,旨在为徽州村落的声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徽州传统村落的声景遗产保护提供新思路。

    • 杨潇

      2025,42(4):92-101

      Abstract:

      浙东天台山自古作为与蓬莱相媲美的仙山存在,引发的宗教实践造就了其神圣的空间文化形象,使其成为历史上玄圣、仙人向往居游之所。面对其仙山圣境衰退的现状,通过天台仙山联通“人境至仙境”媒介意义下空间研究视野的建立,以孙绰《游天台山赋》为线索,发现天台山经历了从早期仙山想象到神仙洞府开拓,再到构建出自人界通达神仙洞府的山水序列,即神圣地理化演进历程。至宋元,天台山寺馆的构建形成沿“赤城、瀑布—桐柏—琼台双阙”“赤城—佛陇—石梁—华顶”“猷溪—灵墟—华顶”等核心神圣山水序列分布,“多线”并进的空间形态,指引着不同方位进入天台游山寻仙的“路径”。旨在通过天台山神圣空间形态历史成因的回溯挖掘,为其仙山圣境的修复、规划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应用研究
    • 张昊,金荷仙

      2025,42(4):102-112

      Abstract:

      现代城市化高速发展,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加剧了城市居民精神疾病和慢性病的患病风险。接触恢复性自然环境和开展体力活动都是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绿色锻炼是将二者结合的新兴领域。充分调研杭州市典型体育公园的走跑类运动区域,使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设置高沉浸感的实验环境。通过SPSSAU平台,运用箱线图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主效应分析、交互效应分析、邦弗伦尼事后多重比较和简单效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究三种绿视率水平与三种接触形式对绿色锻炼恢复性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绿视率水平、接触形式均对恢复性效益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影响绿色锻炼恢复性效益的重要因素;绿视率水平和接触形式的交互作用对恢复性效益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协同性。结合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在满足精确控制绿视率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实验的生态效度,较完整地探讨接触自然环境与开展体力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旨在为提升体育公园运动环境恢复性效益的绿视率标准提供参考。

    • 李雪飞,李卫军,李珂,暴丽,樊丹丹

      2025,42(4):113-120

      Abstract:

      在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与“9073”养老格局的现实背景下,空巢老人面临的孤独感问题已成为其居家养老的严重困扰。越来越多的园艺疗法研究开始致力于干预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聚焦园艺疗法的重要领域——居家植物陪伴,通过问卷调查分别测量空巢老人的居家植物陪伴、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的水平,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中介作用分析揭示居家植物陪伴减轻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心理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当加入“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链式中介变量后,居家植物陪伴减轻空巢老人孤独感的直接作用不再显著,但间接作用开始显著,并呈现完全中介作用,即居家植物陪伴能够增强空巢老人的心理韧性,进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最终降低其孤独感。研究结果作为新的证据支持非人类陪伴的心理疗愈作用,对面向空巢老人制定养老政策与推广居家园艺疗法,并以有效且低成本的方式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谷京晶,张欢,李可欣,王会霞,石辉

      2025,42(4):121-128

      Abstract:

      森林康养是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产业,了解森林康养体验者的感知偏好,有利于提升森林康养服务的吸引力和满足多元化需求,从而为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实地考察秦岭陕西区域内4个主要森林康养基地,对收集的37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验证,得到以下结果:(1)不同年龄段的体验者对森林康养的理解存在多样性,青年体验者更认可其多元功能,中年体验者关注健康相关活动,老年体验者则侧重直接的健康效益和生态价值;(2)在休憩方式上,体验者普遍喜欢欣赏风景和休闲散步,对森林景观和文物古迹表现出较高兴趣,且夏季成为最受欢迎的体验季节;(3)气候舒适度、餐饮住宿条件、交通便利性和生态文化特色是影响森林康养体验和目的地选择的关键因素;(4)感知偏好对森林康养的认知和目的地选择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强调优化体验者感知偏好,综合提升服务质量、环境设施、生态保护意识及地方文化特色,对于提高森林康养基地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 风景园林教育
    • 庄晓敏,杜波

      2025,42(4):129-137

      Abstract:

      设计对实现美丽中国梦意义重大且与社会建设紧密相连。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对立德树人和专业发展建设极其关键。立足于课程思政语境,明确设计教育教学旨在依托专业知识传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程,达成知识与价值传递协同的教学目标。以特色课程“中国园林专题设计”为例,结合当前建筑类专业设计教育本土性不足的问题,深入挖掘“传承·借鉴·启发”的思政内涵并实践,以“解园释景、引经据典、推陈出新”教学篇章展开教学,引领学生体悟园林,传承古典园林精髓以启发现代景观创作。凭借教学内容自信彰显、过程多元丰富、体验舒适宜人实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为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提供范例,促进学生从中华浩瀚文化中探寻设计灵感,推动设计教育在思政引领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助力设计学科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稳健发展并彰显时代价值。